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诗本义》自身因素与其在后世的遭际和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这部经学著作在后世名声不够彰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3.
《周礼·春官·大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六诗”之义究竟是什么?千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只有把“六诗”放到其所产生与存在的背景即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语境有二:一是小语境,即教“六诗”者的职掌、专业特长。因为周代学在... 相似文献
4.
正3.卷二《吊黄学士三首》(其一):"世德无双誉,诗豪第一评。"注云:"‘世德’二句:黄先生人品高尚,诗歌豪俊,道德文章,天下第一。世德:祖上及本人均有美德的人。《文选·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第179页)《笺注》注解典故较详,而此处恰恰遗漏了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欧阳修是北宋诗坛大家,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三位先生笺注的《欧阳修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以下简称《笺注》),不仅对欧诗进行了精严详细的编年,而且还通过"题解"、"注释"、"附录"等体例,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详赡的考订、笺注、疏解,有利于研究者对欧诗的更深入研究。不过,《笺注》也偶有疏误之处,故本文补正如下:1.卷一《题金山寺》:"海国盗牙争起塔,河童施钵但惊沙。"《笺注》题解云:"《太平寰宇记》卷八九:‘金山泽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有《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 ,全诗为 :为客久南方 ,西游更异乡。江通蜀国远 ,山闭楚祠荒。油幕无军事 ,清猿断客肠。惟应陪主诺 ,不废日飞觞。南宋周必大刻本及《四部丛刊》景元刻本均注此诗为“景元年”(10 34 )作 ,又均出校记云 :“一作‘送朱处仁’”。那么 ,此诗究竟是送丁元珍还是送朱处仁的 ?便颇有辨析的必要。按 :丁元珍名宝臣 ,是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期间 (10 36~10 37)的诗友 ,《戏答元珍》一诗向来广被人口。如果此诗诗题作《送丁元珍峡州判官》 ,则内多触忤不合处。细玩首联十字 ,作者当时所送的显为北人 ,而元珍为晋陵 … 相似文献
7.
汉代宇宙论的丰富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形而上基础,“天人感应”思想也构成了汉代儒学的鲜明特色。以《大学》这一典型文本为例,从“天人感应”这一特色思维模式阐释来看,其意义基本可以自足,并不存在后世所认为的缺简错简等问题。“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天人感应”这个主题。在工夫论中,“格物致知”讨论的是“天人之际”即“天人感应”的边界,实现过程中需要有天的参与。诚意、正心、修身等均为人力所及之范围。《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儒者对时代命题的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诗本义与《诗论》、《诗序》——以《关雎》篇为例看《诗论》、《诗序》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仁"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涉江诗》是沈祖棻以血泪写成的一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心灵的历史,她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历史现实.诗集中的作品有的反映了"文革"中沈氏个人的遭遇,有的表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的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迫害的师友的怀念,还有的作品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情感.沈氏个人的不幸是中国知识分子时代悲剧的缩影,作品所表现的是当时千百万读书人共有的遭际,具有典型意义和形象的史料价值,因此《涉江诗》是20世纪旧体诗现实主义创作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在《诗》学史上,以本末论的观点论《诗》,为宋之大儒欧阳修所首创。其论《诗》,谓《诗》之义不出四类: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并依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区分为本和末。在他看来,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才是《诗》义之本,而太师之职则为《诗》义之末;至于经师之业则有本有末,能求诗人之意且达圣人之志者,则为经师之本,但若仅讲太师之职且妄自为说者,则为经师之末。这一精辟独到的观点,不仅为欧阳修的《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宋代《诗》学怀疑思潮的理论依据,并促进了宋代《诗》学诠释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改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4)
RS气’产’酉瓠’斟≮鹌’莒镧’弋武’蹦萱ii嗣’蒋气’甜弋’qI辞气’萄茂。调弋!R毒气’茸≮’日食。气自?亨式’ 钎r¨E目I’嗣’两工’鸯I’辑弋’q1气’气’弋c’R萄q’雹1’目茂’萄目翻’百捌’蠢弋’翻’5I赛穰’召R’ 弩ai’式1’目I嗣墨’5’·”‘gE’硼尸ai’9’列斛’气c’蠲’q’苇5l斛’冈’萄’萄’R9气’磊气’S’嗣呵:q目斛’再5:舌引两i罚秘掣一;目茂!日嗣舅V…萄茂’习曩’蓠s’目豸式羽’弓’琴气’甚1:萄.蠲E’爵I:两}’芒’酉气’5I专天’日昱捌’气E’琴气’工日1:自嗡E’鸯I’两s…-.’目l琴q’司’粤’… 相似文献
17.
论欧阳修的晚年思想和《秋声赋》的主旨郑力戎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对于这篇赋作的艺术造诣及其在赋史上的开拓性的重要地位,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给以肯定和赞扬。而对它的思想内容,则见仁见智,颇有争议和分歧。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一些说法...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大部分纪传有序和论(序在传前,论在传后;或称论和赞),它们不仅是内容充实、见识颇高的杰出史论,表现了他对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而且也是优美的文学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技巧,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与《诗经》的关系非常紧密,《荀子》一书除了大量引《诗》之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荀子论《诗》是在"圣人之道"的统摄下进行的,《诗》及所有的文学都是载道的工具。在这一前提下,荀子持有"诗言志"的观点,提出了"中声"说,还涉及到读《诗》的方法,也对《风》、《雅》、《颂》有一些具体的评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诗》有十五国风而无“楚风”,这是事实。但前人已指出,《诗》无“楚风”而有“楚涛”。这是从地理上考察的结果,主要是认为“二南之诗”大部分在楚国境内。“二南”即指“周南”、“召南”,其地望大部分在汉水与颍水之间,属楚国境内。宋代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曾对“二南”诗篇中所提到的江河水名等,作了详尽的地理考证,他甚至认为“今名夏口,即诗所谓‘江有汜’也。”如此,则“二南”之诗的地区已直达长江了。当然,对《诗》中的江河水名,不作专名提及时,不必太拘泥,但以此得出《诗》有“楚诗”的看法,还是可信的。我们还应该从音律、语言等因素上,看到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化的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