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宗旨,在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主编轮流执政而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又殊途同归地以高蹈“社会启蒙”的办刊目标为己任,在接续新文学传统和报纸副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化、文学、新闻传播史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象征,鲁迅所从事的思想启蒙工作,集中反映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解程度。然而,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巨大障碍,鲁迅与他同时代的启蒙精英,都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文明所固有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主观“误读”。基于实用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导向作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虽然倾向于西方,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并使传统的儒学价值理念,借助于“西化”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态,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4.
《伤逝》超越了传统怨弃型作品对两性关系的简单是非道德判断,藉由始乱终弃模式,通过弃妇子君观照出中国男性文人的人格特质,审视其爱情心理特点和审美旨趣,其中不无鲁迅私人化体验。涓生对子君的爱本质上是对理想中的拯救者幻象的爱,而他的被拯救是通过拯救(向子君启蒙)而获得。涓生是文化复合型人格的文人经典形象,旧文人的“女儿”情结和新文学青年的启蒙精神的双重价值观使他成为中国爱情文学史上的独特的真诚负心郎。  相似文献   

5.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你想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胡风 1、鲁迅是中因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奠基者。说起“五四”文学传统,我想不妨把它看成是由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传统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传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这两个文学传统决定了“五四”文学的两大基础主题: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主题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新文学由头十年向后两个十年的演变中,无论是启蒙文学主题还是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淡化”的趋势。那么,对这种“淡化”趋势的描绘和“淡化”原因的探讨,则成为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尼采式“反启蒙的启蒙”的个人主义具有启蒙与反启蒙的两歧性以及“排众数”与“觉民众”的内在紧张,其以“超人”为典范的“立人”理想难免带有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虚渺。五四以后,从《娜拉走后怎样》起,鲁迅开始疏离尼采及其早年任个人、重精神的启蒙主义,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尼采的个人主义位于现代思想光谱的左右两极,作为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的批判者,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矫正与补救现代性的方案。鲁迅是一个启蒙者和现代性批判者,他批判“至偏而伪”的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而冀望于20世纪新文明。当鲁迅的尼采式个人主义幻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供了可替代的人类解放的新理想。  相似文献   

8.
文人社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特有的文学现象,文人集结以“社团”的形式对旧文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社团”形式的新文学创作迅速地巩固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使得新文学在很短的时间内站稳了脚步,促进了现代文学成型;在社团与社团的“对话”之中拓展开了新文学的形式、内容、发展方向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出新文学的主体轮廓,“社团”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文学作家的心理障碍,加速了新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然而社团也以“集体”的形式遏制了社团同仁有可能的自我发展潜力,在不自觉中形成“社团暴力”。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代表思想,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理想信条。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阵营杀出的反传统猛士,身上又潜藏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世俗和本体解剖,来阐释鲁迅和周作人的两种迥异人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启蒙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也需要防止过度崇尚理性所导致的蒙昧。鲁迅与沈从文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同样的启蒙姿态,表达对启蒙的反思。鲁迅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坚持着启蒙精神,而沈从文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上下求索,启蒙的困境深化了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使他们的对人性的解读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传统哲学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这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古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伊壁鸠鲁能动的唯物主义哲学才是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批判旧思想家、创立新理论最有力的武器。理解《博士论文》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革命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中,游弋着以根意识为主题、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家队伍,文章以钟理和小说为例,对作家背景、小说文本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文学场域中构建的文学理想进行比较、思辨,开掘出"根"在台湾省籍乡土作家与大陆去台作家之间存在的意识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15.
李贽作为中国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命题具有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前瞻精神,所以受到明清以来众多思想家、文学家的尊崇与赞颂。其思想价值,并远播海外,特别是对东亚诸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将教师的理想追求定位于“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并非是一种明智长远、深刻准确的思考,而是认知浅薄、急功近利的判断。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以手段替代目的、以方式替代目标、以过程替代结果的思维方式。教师真正的理想追求与职业期盼应当是一个“思想者”。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应然具有独立的教育观念、系统的缄默知识、反思的行为习惯、不懈的学习需求和成熟的职业取向。教师只有将自己视为一个思想者,以思想者的眼光来审视与把握教育本质,以思想者的境界来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以思想者的行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以思想者的勇气来反思和提升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教育者。至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迈出革命性的一步,我们的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丁若镛是朝鲜李朝末期倡经世实学雨兴一代新风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述卷帙浩繁,他的思想建树高远,独树一帜。其民本思想是不同于宋明儒家,与时政紧密结合、重经世致用的独特的民本思想。在韩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李大钊都是五四时期最早创作新诗的人物。由于他们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 ,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也大致相同 ,因此他们的新诗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又由于他们的美学理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及艺术个性的不同 ,其新诗又存在着迥异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哲人的政治构想中,政治所处的位置能够反映整个图景的内容和面貌。由于政治本身具有秩序的自觉,所以关于政治位置的思考可谓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关键、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斯密是最伟大的现代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政治思想巨擘霍布斯的批评者。但他的启蒙采取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的方式,将现代性进一步推向更深处。斯密的学说不仅照亮了社会,也照亮了人的内心。通过发现无偏旁观者机制,并以之作为整个思想体系的"万有引力",斯密将政治的最高原则自天上拉入人的内心,从而使人心、道德,甚至社会成为一个自治、自为的领域,却又并未逃离政治的视野。斯密是一个系统的政治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