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作家乔·卡·奥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去哪里?》虽是短篇小说,但却运用了重写这一手段,即通过重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女作家写作、女性经历、梦的隐喻、话语等方面,解构了劳伦斯这位男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所表现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已初步觉醒。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在否定男性形象的同时 ,她又对女性形象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批判 ,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4.
父亲特别爱抽烟,小时候每当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回到家,我和弟弟便围在父亲膝前,让父亲吐烟圈儿给我们看。这时,母亲就笑着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父子。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儿童时期父爱缺失的情感创伤让张爱玲一生都在寻求弥补,仇父与恋父相反却又相成地贯穿她全部的创作和人生,一面是对父亲形象的丑化和贬抑,一面又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寻求父爱的伟岸和包容。张爱玲对父爱的追寻在贬抑母性却又表现母性中悖反而生。作为个体的女性,张爱玲在对父爱的谴责中理性而冷静地剖析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而又在父爱的追寻中,有意且自觉地彰显着女性的自省意识。她在追寻父爱的依靠,也在追求女性的独立,张爱玲用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创作诠释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姿态,其作品书写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表达浓墨重彩的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7.
黄亦兵 《百姓生活》2010,(11):19-19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质朴,善良,真诚。自我懂事开始,我就把父母当作一本书来拜读——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读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同为以母亲为主题的诗歌,"垮掉派"诗人金斯堡的《祈祷》和当代诗人哈斯的《母亲的乳头》均以反传统的手法塑造了有别于文学传统的另类母亲形象,揭示了迥异于传统的母子关系。两诗的发表相距近半个世纪,然而在创作手法上却表现出诸多共性,因而背后的创作动因和创作策略引人深思,两首诗对两位诗人经典地位建构所起的作用亦值得探讨。基于布鲁姆影响诗学理论,特别是有关修正和修正比的阐述,金斯堡走向强者诗人之路的历程是要突破强大的先辈诗人的巨大影响,而哈斯则要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双重颠覆——基于金斯堡对于先辈诗人的颠覆的再度颠覆。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苍凉、哀婉的色调。她们虽然悲剧类型不同,有人格扭曲的虐待狂、金钱树上的"攀枝花"、命运捉弄下的投降派、风月场上的牺牲品等,但其悲剧根源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世态的炎凉、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膨胀。认识其悲剧性,可使人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继承中外人学的思想潮流,深入意识底层写"破坏"中的男性形象.通过描写精神空虚的失势遗老,浮华于乱世中的纨绔子弟,颓败灰暗的夹缝人物以及极度压抑心理崩溃的一批典型男性形象,集中体现出该时代男性在大破坏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社会价值的普遍缺失,导致人性中动物性欲求的极度张扬,社会属性的隐退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失衡.  相似文献   

11.
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使她对“苍凉”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自己的苍凉情怀写进了小说,把苍凉诠释于亲情的无情,性爱的无爱,用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无情无爱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爱玲以一种个体生命的悲观情绪书写了人类处境的悲凉之感,进而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生存的困境,为当代人性世界的研究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相似文献   

14.
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颜色,能够看到意象,能够闻到气息,能够触摸到寒暖,能够感知到心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可以浓缩在颜色中。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蕴含:绿色代表生命、新婚;粉红代表喜庆;红色代表生命力、爱情、欲望;白色代表圆满、美好、绝望;金色代表金钱、幸福;蓝色代表质朴、忧郁、昏暗;青灰代表无望。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 ,致力于人性探索的作家中 ,张爱玲是其中一个。在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的笔触 ,直抵人性深处 ,对人性的假、丑、恶 ,做了酣畅淋漓的挖掘和表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 ,剖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内涵及她对现代文学作文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俗。文章从题材、人物、意象、视角、手法、语言等六个方面对其风格进行了阐述 ,认为“苍凉”是她小说风格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