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物理学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光速不因光源的运动而改变,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引力场派生的,光在引力场中传播因受引力场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尴尬困窘缺失鲜活生命体验的群体,正如《人》中所描写的具有强烈寓意的"他""没有根,也没有系住的地方/他命运多桀,只有无休止的纷扰/在这个地球上四处奔忙/知道有一个家,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提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人学命题,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他们原创性的思想成果具有深广的现实思想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发展中的重要积累,对民族精神的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6.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对人的文化属性的重视与强调,对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的揭示,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人的观念的变革,促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格外重视对人的文化属性的强调和自身经验世界的建构。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人的观念的嬗变,也使得在这一人的观念支配下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实践的双重误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与典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 ,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 ,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为超越自己的文化圈 ,瓦莱里、克洛岱尔、谢阁兰、圣 -琼·佩斯、亨利·米肖、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马尔罗、艾田蒲、克洛德·罗阿、米歇尔·鲁阿和索莱尔斯等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中国题材或以中国为参照 ,赋予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形态中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在讨论中却运用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分析相关文化问题,这在客观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次规模宏大、论争激烈的论战中,论战的参与者们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亟待厘清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这些思考也给予马克思主义者以启发和借鉴,不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袁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2)
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西方文明,由此出现了一批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音乐作品.其中有的受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有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创作基础,有的采用了中国曲调.尽管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在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误读,但无疑表明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的焦虑——全球化、知识分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而与此相关联的问题却早已出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和世界性都曾是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的问题。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就是充分吸收了西方文明中先进的东西 ,可惜的是现代性的追求屡遭挫折 ,只是在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知识分子才又重新具有了世界性眼光。近年来 ,全球化问题的提出对更清楚地认识过去和更坚定地确立今日文学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紧密联系,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统一。20世纪20-30年代,其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费希特历史哲学进行了“时代”解读。 相似文献
12.
著名甲骨学专家王宇信研究员的力著<中国甲骨学>一书2009年9月由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甲骨学著作字数多达84.5万,这是古文字学、甲骨学以及殷商史学界的好事,是值得庆贺的. 相似文献
13.
虽然西方现代戏剧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如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巨大而深远 ,但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和表现领域 ,丰富了他们摄取生活的角度 ,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发端于器物层面的技艺,并于18世纪在欧洲形成了实用装饰艺术领域的“中国风”。20世纪以降,以气韵生动、超以象外、迁想妙得、诗书画共通为核心的中国道艺被吸收化用至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中,不仅助力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反叛古典和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辅佐西方学界建构与现代主义相匹配的全新艺术批评理论。中国影响已经深入到欧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中去,成为西方理性之外的一种别样存在,中国智慧在文化穿越中融入西方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从而获得了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相似文献
16.
潘云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从各自的在华利益出发,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美日的这种相互勾结和矛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生命的最后20年,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位世纪伟人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经济由此从濒于崩溃转为持续高速发展,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20年,被称为邓小平时代。杨继绳先生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一书对这个时代秉笔直书,做了富有意义的记述、思考与探索,很值得认真一读。该书共12章,近50万字,分上下两卷。这部书从毛泽东逝世写到邓小平逝世,在20世纪世界社会变革进程大背景下,完整地展现了这…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作为一种思潮传入中国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著名中共历史学家张静如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倡导以现代化范式拓展中共历史研究。因此,这方面的成果不断推出,大大深化了中共历史研究。程美东博士的新著《现代化之路———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全面解读》一书,就是沿着这一新的思路努力创新的成果,其立意的新高度、理论的新创见、时代的新气息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静如先生在序言中称,该书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在很多方面“确有独到… 相似文献
19.
潘云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16-119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从各自的在华利益出发,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美日的这种相互勾结和矛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