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风度翩翩的安士伟已是誉满北京的知名阿洪.安阿洪爱国爱教,平易近人,每次与之接触都备感亲切.在1991年笔者应中国外文出版社之约,着手编著<中国穆斯林著名人物>(阿文版)一书时,曾列了一个介绍50位古今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的名单,其中当时健在的共有5位:中国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学家纳忠教授、音乐家李德伦先生、翻译家张秉铎先生和宗教家安士伟阿洪.前三位对被列入此书虽都有所推辞,但经过耐心解释,最后终于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马通先生是我国当代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是我国苏菲派研究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也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和奉献者.我国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1909-2000)先生曾评价他所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时说"有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对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了60年的著名学者--马通先生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掷地有声的肯定.因此,有必要追述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马邻翼先生的著作《伊斯兰教概论》的研究是忽略的,每当提及民国时期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金吉堂先生的《中国回教史研究》(1935年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出版发行);傅统先先生的《中国回教史》(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马以愚先生的《中国回教史鉴》(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回教小史》(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从中国伊斯兰教史的角度来说,这四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4.
丁俊 《回族研究》2003,(3):49-51
提到朱威烈先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中东问题的学者以及许多穆斯林读者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因为朱先生曾是著名回族学者、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马坚先生的学生,还因为他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杂志的主编。20多年来,《阿拉伯世界》以其客观求实、严谨认真的办刊风格和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同时也因其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信息而为广大穆斯林所喜闻乐见,在许多都市穆斯林的经书店里,甚至在偏远山区清真寺的书架上,封面独特的《阿拉伯世界》总会映入你的眼帘…  相似文献   

5.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回族史的研究。他们不求名利,甘于平淡,热爱本职工作,值得敬佩。回族史研究专家马寿千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潜心钻研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坎坷的生活 朴实无华的学者马寿千先生今年74岁,原籍湖北谷城县。1929年生于北平,4岁时和家人去了宁夏,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生活。1942年至1948年,他就读于宁夏中学(现银川一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工作。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成…  相似文献   

7.
哈宝玉 《回族研究》2003,(3):103-104
综观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令我们欣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硕果累累,堪称伊斯兰教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美中亦有不足,比如对伊斯兰教思想的专题研究就是一个例子。至今国内能看到的著作仅有日本学者井简俊彦的《伊斯兰思想历程》(秦惠彬译,1992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这是很遗憾的。2003年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伊斯兰教研究专家马通先生的新作《伊斯兰思想史纲》填补了这一空白。还是师从先生的时候,我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少关于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知识。虽然大部分是耳食之学,但究竟有转益多师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朱威烈 《回族研究》2006,(4):115-118
在马金鹏先生归真5周年之际,本文从教学、翻译与研究、学术传承上的贡献三个方面对马金鹏先生一生的成就作了概括,特别是他在我国阿拉伯学和伊斯兰学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我国有志于阿拉伯学、伊斯兰学的年青学子,特别是穆斯林优秀中青年学者中提倡和弘扬金鹏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者风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经汉并授,旨在沟通中阿;更将信仰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以济世利民,求两世之吉庆。先生开一代风气,然难容于世,终以身殉教。本文记述先生身世经历,尔林实践、艰难遭遇和中国著名学者对先生的追念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马宏道(1899~1968)教授是我国著名回族穆斯林学者、教育家。曾参与西北解放与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抗美援朝以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做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来所论颇多。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伊斯兰教在广州、泉州等地的传播、发展上,对其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也只限于讨论它的传播过程,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却重视不够。关于各国伊斯兰教徒在河陇地区的活动,杨怀中先生在其《宋代的番客》一文中有较为精审的阐述,但杨怀中先生的这篇文章重点乃是探讨宋与伊斯兰教诸国在中国的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2.
《回族研究》2015,(1):53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丁士仁教授主编《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上)》一书,于2013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的经堂教育,是以传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为目的的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专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学习伊斯兰教经典为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伊斯兰文化和信仰的宗教专业人才,为伊斯兰文化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收集了先贤和老中青学者论述经堂教育的30多篇文  相似文献   

13.
大约15年前,我和威廉.柴提克(William Chittick)以及我们尊敬的同行杜维明教授开始研究回儒文本。从那时起,我们就和中国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和学生们往来甚密。显然,很多中国学者并不认为回儒学说与伊斯兰主流学说是一脉相承的。这很可能是因为20世纪的某些事件中断了回儒思想的传播。由于维持其宗教传统的教育体制不复存在,中国穆斯林不得不重新学习自己的宗教传统。他们主要依靠外部资料,而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冯增烈先生提出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有的与会者提出,伊斯兰教是统一的,只有伊斯兰教在中国,没有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的伊斯兰教,反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说。翌年,冯增烈先生发表文章,论述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以后,我写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方化与民族化》。近年来,有人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本土化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是倒退不是发展"。那么,伊斯兰教中国化是符合宗教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志仲,经名萨力赫,甘肃省监夏市人,以摆杂货摊为生,他是陈克利从未晤面的挚友。文化大革命中他舍命保存了陈克礼翻译的《圣洲经》手稿,从此伊斯兰教有了汉文《圣训经》,结束了千百年来无汉文全译《圣训经》的历史。1962年2月,陈克礼从陕西铜川煤矿劳动教养队获释,回到河南襄城县家中。不久又被补戴了右派分子帽子,管制劳动。生活再次陷入极度困苦之中,但他在劳动之余依然惜时如金地进行翻译和写作,把一卷卷手稿陆续寄给马志仲保存,希望有机会能出版。1965年秋,在北京的朋友给陈克礼来信说可以帮助出版,陈克利即写信要求马志…  相似文献   

16.
应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的邀请 ,已故著名美籍华人穆斯林学者、《古兰经》汉译家仝道章先生的夫人哈吉·艾骊·马琳女士 ,于今年 8月 8日至 10日 ,在宁夏银川等地进行了友好的学术考察和访问。马琳女士出身于一个回族穆斯林世家 ,原籍山东省临清 ,19世纪 6 0年代举家迁居北京牛街。她的父亲马天英 (190 0 -1982 )是回族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伊斯兰学者。青少年时期 ,就读于北京高等法文学堂。 1917年始 ,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先后在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的大学读书。民国年间 ,曾任中国驻埃及、马来西亚等国的外交…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在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较为发达的宁夏,诞生了一所伊斯兰师范学校,该校以"中阿并通、才德兼优,沟通汉回文化,开发西北,阐扬教义,复兴中国"[1]为办学宗旨,高举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旗,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厚知识学养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阿洪。这一类型的阿洪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精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对汉文和儒家文化隔膜较深的阿洪;也不同于热衷神秘主义、注重内部道统联系的念经人。他们显著的特征,是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强调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并重,兴办学校,创办社  相似文献   

18.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7,(4):101-103
海思福(1832—1920)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经文家、翻译家,其一生抄写、注解、翻译伊斯兰教经卷多部,并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事业。2007年是海思福先生逝世88周年,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将海思福先生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贡献作一概述,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马良骏及其《考证回教历史》杨峰《考证回教历史》一书,是已故新疆宗教界著名人士,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原新疆回族总教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马良骏先生成书于解放前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伊斯兰教史、回族史学术著作,曾于民国28年(1939年)刻印约数十本...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