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在创作风格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机地糅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作者,作者>时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常连贯,同时融入了自省的元小说特点,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形式更新.该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真实,在主题方面强调真实和意义,虽然加入了戏仿和体裁兼容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但总体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洛奇创作<作者,作者>意在说明小说既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要体现出当代小说创作的新技巧,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新的小说道路.  相似文献   

2.
石晓博  张念贻 《唐都学刊》2013,29(2):117-122
耿翔诗歌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并延伸着社会视线,激扬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愫和艺术视野,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之中探索诗性精神.试图通过对耿翔诗歌纵横考量进行解析,并最终认为,在陕西当代文学之中,耿翔以故乡马坊为主题的诗歌散文的双文本创作构成了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向被认为以考据见长的乾嘉学派,在<诗经>诠释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阐释.他们重视诗的表现手法,揭示诗中兴比的指向;在字句训话基础上,考订字义,从而品赏诗情.乾嘉学派对<诗经>的阐释体现出文学性,不仅与<诗经>的文学性质相关,也与很多乾嘉学派的学者进行诗文创作关联紧密.  相似文献   

4.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论现实主义作为一个体系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有关实际,特别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某些作品,认为判断具体作品是否是现实主义的,不能根据单项尺度,而要综合多项因素。这是因为现实主义是一个由多项相关性与互为制约的因素所构成的创作体系。作者认为,构成现实主义创作体系的主要因素:(1)现实主义的艺术认识论——强调文学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忧患意识、艺术功利性、艺术客观性和时代的普遍意义等;(2)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包括理性意识、情感流向、心理沉浮和意志等;(3)现实主义题材选择——强调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等;(4)现实主义的物化方式——以“再现性形式”为主,又吸收“表现性形式”。  相似文献   

8.
高金岭 《社科纵横》2011,(8):103-105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从西方引进的重要文论术语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学研究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本身的含义已经变得含混不清,它们经常被作为静态的概念来运用,被视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或传统精神,进而被认为是从古就有的两种文艺思潮,而忽视了它们是历史性的范畴,也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一个历史中介和一个过渡环节,只有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诞生之日起,关于<关雎>的研究著作或论文众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究成果被全盘否定了.应该学习谢里曼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并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遗迹来予以论证.研究<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重点在于"回归":回归到<诗经>的作品中--以"诗"解"诗"探究出<关雎>的创作地点在黄河岸边;回归到<诗经>作品的时代--以"史"证"诗"将<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定位在现在的陕西省洽川县.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悖论依存的,两者以悲剧精神为联结点.历史剧中充分表现了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与命运不断抗争,超越自身局限,挑战世俗成规,在两难的境遇中决不屈服的悲剧精神.这是历史剧的真实性的体现,也正是其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周南·汉广>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历史上诸家对此诗本义,主要有三种观点,而今人则对影响最大的<毛诗序>的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进而以此诗的诗歌性质替代其本义.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历代研究者没有对游女的"游"字义项进行详细的考证,忽略了游字淫逸的贬义义项.因此,在论证游字贬义义项的同时,结合周南地域与周楚文化相异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周南·汉广>的创作,就是要表达"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的这一本义.这也说明<毛诗序>对此诗的看法,有一部分还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建国四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甘肃的戏剧创作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沿着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紧跟生活前进的步伐,积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生活,以其独特的个性创造出各种题材,各种浓郁风格的戏剧作品,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为甘肃社会主义戏剧艺术宝库增添了财富,对我国戏剧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家、艺术家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按照美的法则来加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任何作家、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加以典型化,造成美的艺术形象,或者勇敢地揭示生活中的丑恶事物,加以典型化,把丑恶的事物暴露得更彻底。无论是表现生活中的美,或者暴露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加工,都赋予这种事物以审美的使命,透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家、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从而让人们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把人们的精神提到更高的  相似文献   

14.
李成 《学术交流》2008,(1):161-164
<牡丹亭>是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主义抒情气息的爱情剧."以虚而用实"、"以幻为真",虚实相丰、真幻交融,是<牡丹亭>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汤显祖在艺术构思和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大创新.真幻交融的创作方法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实虚相生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情节艺术构思虚实相生、一脉贯通,以超现实的艺术手法细腻地揭示和集中地反映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流动的轨迹;真幻交织的梦境、幻境强化了以"情"胜"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太宰治创作<斜阳>时,尽管借用了<斜阳日记>的内容,但<斜阳>确实堪称作者艺术个性的结晶. <斜阳>描写二战中日本战败导致了贵族阶级的没落,一定程度上模仿契诃夫<樱桃园>的手法,象征性地勾勒出贵族阶级精神世界的衰败景象,展示的是日本版的<樱桃园>,这是<斜阳>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通过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生活的思考,能够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是对真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不例外.真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感官和心灵带来数不尽的体验,这些生活体验能够给予插画创作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从而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该文提出将生活体验融入绘画能力训练、创意构思训练以及创作严谨性等主要插画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插画设计课的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盗儿市场杀人>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日本侦探小说.它以殖民地都市大连为舞台,描写了在中国人生活区的小盗儿市场发生的日本人之间的凶杀事件.与同时代生活在殖民地都市大连的其他日本作家根本不想了解被压榨与被剥削的中国人生活,而只顾一味地描述大连的异国情调和摩登风景不同,作者大庭武年把视线投到摩登幻影的背后,将在黑暗中痛苦挣扎的底层中国人的悲惨生活真实地书写出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殖民地摩登都市的本质.并且,这部小说也可看作大庭创作从非改实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许地山笔下的春桃形象虽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从春桃的精神世界来看,她虽然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却拥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自尊、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精神。从现实合理性来看,春桃外貌的美丽清洁是小说必要的审美元素,以克服其社会职业的卑微不洁;其生活环境是大都市北京而非保守的乡村为她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小说一女二夫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存在,近似于民间奇异婚俗。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春桃形象反映了许地山关于人生问题、妇女问题的思考,是对以往创作的一种超越,也是个人情感追求的一种流露。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批点<西厢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批语自成理论体系和自具理论深度,尤其是他在为<西厢记>辨淫这一点上论述的深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人,金圣叹以莺莺作为<西厢记>第一主要人物,抓住了理解该剧人物关系与情节开合的关键所在,他在分析<西厢记>的艺术审美成就时能金针度与人,为人们阅读理解<西厢记>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但是金圣叹批点<西厢记>时以文律曲过于案头化,未得场上搬演之三昧,此外他的批点具有较浓厚的虚无与宿命色彩,这是<金批西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三<颂>的主旨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今"而非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以之告神.<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作于殷商后期,亦以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为主旨.<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从所颂对象的性质是神灵还是时王这方面考查,<诗经>三<颂>的主旨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揭示了<颂>诗的本相,揭示了<颂>诗的创作特征和规律,澄清了前人关于<颂>诗的误解,亦有助于确定争论已久的部分诗篇的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