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徐宏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3):72-73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族际互动的良性运行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在此机制中,民族文化是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语言、宗教、民族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文化。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则依赖于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本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探讨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在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中,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发挥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队伍;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建立;调动社区与民众的积极性.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稳步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重建好灾区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变迁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群体来说都是一种常态。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体文化由于具备的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符合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因而能够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进行调适,从而达到调整民族文化变迁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段丽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1):88-90
内因是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客观因素,应该到人自身的性格和行为中去寻找.悲剧主体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主动接受某种挑战,同各种力量抗争.如果是被动地接受或不去行动,那就不是悲剧了.悲剧的根源在于悲剧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6.
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认同理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回回”认同的不同理解。从回族与其他民族的 关系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个互动视角来把握和理解回族认同,是界定回族认同的一种比较宏 观的分析方法。回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展现出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回族内在特征以及自身 性质和自身特点中那些已经被涵化了的汉文化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政权则整合和 强化了回族认同。对回族认同的界定,应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应从回族与其他民族以及与国家政 权的关系,从回族形成、发展及演变的整个过程来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7.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 ,也是人类学者的“成年礼”。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在 2 0世纪上半期开始由“异文化”逐渐转向“本文化” ,田野工作也随之更多地在本文化中进行 ,研究方式的转变使人类学者在进行田野工作时遇到了新的障碍与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宋代时期横山马市的兴起及繁荣,横山马市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发展,横山马市对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意义.横山马市的兴起及繁荣,与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韩丽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4):7-9
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尤为重大的转折,他对过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入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以提升,他的文学才情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在他的词中,主体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本文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寻觅、主体意识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升华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黄州词主体意识的强烈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认为,“主体民族”的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群体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文章阐述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现实需求、事实依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学"应该回归它原初的"研究人类的科学"的学术使命,重视其"人的研究"的内涵,故而,民族志也就应该执行"志人"的任务,从而成为"人志""人类志"。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既是基于对科学民族志与后现代民族志表述困境的思考。主体民族志是研究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的一种志书,"主体"是指具有目的性与创造性的人,对于民族志的研究与写作而言,是指创造了民族志文本的人,而创造文本则是由三种不同的主体共同创造的。因此,主体民族志是由三重主体共同叙事的民族志文本。 相似文献
15.
在壮族与客家族群互动中,由于语言竞争、互补和同盟,形成了双语制、语言转用、语言成分借用的语言关系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群关系的变化,两个族群的语言关系将出现竞争减弱、互补变化、同盟延续的特点,并最终走向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徐杰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111-116
秦汉是中国民族互动过程中的第一次大整合时期,其结果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与此同时,汉代在新的民族构成格局中开始了新的民族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卢卫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15-21
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从方法论以及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探讨田野工作方法进入科学史研究的背景,田野工作在科技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这种新的工作方式的进入给科技史研究带来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大学生研究学习对于《经济法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为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就应从构建《经济法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课堂、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吸收大学生参与经济法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和指导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经济法研究性学习项目和改革与创新《经济法学》课程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论青海多民族文化的鼎立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以自己传统的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青海境内诞育了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在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又在相互融汇中发展与变迁,从而展现出差异、渗透、共存的历史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20.
刘海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6
主体民族志重在揭示他者("被书写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寻求民族志者与他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及其所依赖的共同概念基础,比照西方人类学学术史语境中的"民族志新本体论回归"而言,具有局部体现和路径补充的重要学术价值。在"后现代实验民族志之后民族志如何前行"这个关乎民族志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场域中,由主体民族志所集中体现出的包容民族志者、他者以及读者等各种主体诉求在内的"人志"走向,是民族志前行的一种代表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