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梵净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区网成员(MAB)之一,是举世公认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两者重合的双料名山,成为中国少有的佛教文化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的典范之一。文章分析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其重大影响,其次通过梵净山现存的珍贵碑刻和历史文献,深入探析梵净山佛教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指出梵净山浓厚的佛教文化对梵净山生态保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家里的父母二位老人就是活佛,何必到灵山去朝拜佛祖呢!注解世尊:佛教名词。教徒对于释迦牟尼的尊称。因释迦牟尼具众多功德,能利益世间,于世独尊,故名。  相似文献   

4.
梵净山丰富的佛教文化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魅力,已成为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正走向高潮的当下,如何引导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满足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和佛教本身的"回归"需求,同时发挥佛教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现实课题。本文论述了佛教文化事业的特性,由此延伸探讨有限制前提的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形式,最后指出了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优势在于其可持续运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从梵净山与佛教、佛教旅游与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梵净山佛教的传入,如何开发梵净山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中应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该山"山连四府",核心地区为五大土司共属之地。本文从梵净山地区现存珍贵的碑刻摩崖和相关文献中,考察贵州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田氏在明清两代参与梵净山佛教的重建活动,指出田氏土司一方面对梵净山进行军事统治,一方面大力扶持佛教,借以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教化作用;田氏土司不仅有守土安民之功,而且对贵州佛教的兴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在北美部分道场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美国西海岸最早佛庙的建立、檀香山“观音庙”与“虚云禅寺”的建立、纽约法王寺与慈航精舍等道场的建立、旧金山金山圣寺与万佛圣城等佛庙的建立,揭示了中国佛教寺庙从最初在孤独无援的异国他乡,作为乡人集会、互助、祈福的场所,到中国移民主动邀请中国法师去美国教授佛法以自利,再到中国法师和信众竭尽全力弘扬佛法,不仅利益本国移民,还想方设法服务当地政府和本土民众以及他国移民,用实际行动使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利于世界对中国佛教及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由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乔答摩被后世佛徒尊称为释迎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也被尊为“佛陀”,简称“佛”。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到深山幽谷苦行六年,然后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冥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证得正果。在佛教各派的观念中,“佛”主要不是被视为人格神,而是被视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成佛也就是象佛那样获得智慧和证悟。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  相似文献   

9.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庆金佛山是通往贵州必经之路的一座高山,这里早在宋代就已是佛教道场,明代以后金佛山的佛教发展鼎盛,全山上下有几十座寺院,并被称为"川东第一山",是明清时期西南佛教的著名"古佛道场"。本文讨论了金佛山古佛道场的定义,认为该山除了人为地定为"古佛道场"之外,还与全山的山形走势有关,但对佛教徒来说,更重要的是山与心的合一,金佛在佛界的地位最高,所以金佛山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山。  相似文献   

12.
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首批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百年来 ,九华山就成为文人游客向往骏奔的圣地、香客僧尼顶礼膜拜的道场。九华山的旅游资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佛教文化。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角 ,就僧尼传奇圣迹、寺庙建筑文化、山水的佛文化内涵及佛教的习俗等方面 ,探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征 ,揭示其旅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理国保天八年(1136)沙门释照明写《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记述了密教佛、菩萨、金刚等数十种启请次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大理国密教的佛神系统。其中保存的"药师佛启请次第",受《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和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影响最大。虽然该启请次第较现存唐代药师道场仪有一定差别,更重视种子字道场观,但并未形成独立的教法体系,仍然是唐代密教的延续,是汉传佛教药师佛信仰在云南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的描写,凸显了星云大师从"人间佛陀"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轨迹;本传中贯穿着"了生脱死"的修行思想,通过塑造一个颇具"人情味"的人间佛陀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意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传》也是很有特色的。本传采取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的写作模式,延展了作品的时空维度,扩充了作品信息量,通过情感渲染更有效地实现传教弘法的目的。本传大量利用独白和对话建构起一种权威叙事,更便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明确表达。本传多化用典故,取喻作比,将艰深的佛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本传中常见对比性叙事框架的建构,使情节更有戏剧冲突感,并通过对比衬托出佛陀之伟大、佛法之神圣。《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佛教与艺文结合,以文学弘传佛法"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在佛教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佛传创作和"以文弘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皖江佛教文化肇始于中国佛教的初传时期,肇始阶段的皖江佛教初无派别属性,继则禅净并传。隋唐以后,皖江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佛教文化中心,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形成于隋唐时期的以司空山、天柱山等"皖山"地区为基地的佛教文化中心以禅宗文化为特质;形成于明清时期的以九华山为基地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地藏信仰、禅净合流和三教交融为特质。从发生学上说,皖江佛教是地域性的;从文化学上说,皖江佛教又是超地域的。  相似文献   

16.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星云大师以虔诚的佛教徒的身份写作的佛传,这部作品承载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载了作者星云本人的基本理念。其写作思维和世俗作家、世俗学者迥然不同。其写作目的、写作策略受制于佛陀本人的历史、星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星云本人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对人间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虚大师以来尤其是星云本人倡导的人生佛教(或曰人间佛教)理念。相应地,作者也选择了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人间情义与佛教道理之间取得了平衡。星云创作《释迦牟尼佛传》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革命的尝试,《释迦牟尼佛传》也因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17.
日前。贵州省2007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暨大金佛寺奠基仪式在贵州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举行。引人关注的是,大金佛寺内拟供奉的金玉弥勒佛像斥资1亿元.高5米.耗用250公斤黄金及名贵珠宝、翡翠打造。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遗产地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之所以能传入佛教并将佛教文化保存发展下来,与其地形、气候、气象等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也一步步被描绘为文殊菩萨的形象或载体。本文通过对地理要素与佛教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深度探讨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与五台山自然地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朝阳在前燕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和东北亚佛教的交流与发展起过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朝阳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有比唐玄奘还早200多年的去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在北塔和南塔中,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朝阳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从佛教在古代朝阳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佛教文化在古代朝阳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宋太祖和宋太宗一改后周世宗时的排佛政策,开始实行保护和弘扬佛教的政策。保护寺院,控制僧尼,奖掖高僧,弘扬佛教文化,使佛教发展纳入理性的轨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宋初佛教政策影响下,以后的佛教发展趋向有所改变。佛教恢复了势力,开始平稳发展,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创造了繁荣的佛教文化,同儒家的融合大大加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