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告已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语篇文本的分析中.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研究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告已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语篇文本的分析中。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研究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历史中的文本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指涉关系.钱锺书的著作旁征博引,引合众多话语现象,具有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在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中,话语现象的聚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通过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组成形形色色的文本网链,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对这些文本网链的描述与分析,从一个方面揭示出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4.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创类主题展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之中。而针对多数展览漠视产品背后的内在驱动和文脉传承、忽略文献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展品陈列过于直白和简单等问题,本课题立足于文创类主题展设计的“互文性呈现”的角度,对主题展的发展态趋势即三个“转变”特征加以系统解读,并以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创展为实例,提出展品与非展品文本相互作用、不同主体间进行对话、不同文化语境互文的“互文性”设计策略,通过可读的文献确定性来规避历史局限性和文化模糊性,不仅充实和立体化当代艺术展览的架构,建构新的规划与观察视角,也能揭示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及其探索创新的生成轨迹和内在动力,进一步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法隐喻以及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新闻英语中,构成了语篇的互文性。这种现象有助于在同一语篇内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语义联系,保持了意义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7.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2015,(2):154-160,144
《格萨尔》史诗经千年传唱流传至今,文本传承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互文及戏仿是后现代作品的两个主要写作手法,其旨在消解权威,取消经典,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使所有文本共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文本网络中.它们彻底摧毁了作者的意图和对文本的封闭单一的解释,使得所有文本都一律平等.作为华裔美国文学开创者之一的赵健秀,在他的作品<甘加丁之路>中,大量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互文性与戏仿技巧.所以,作者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分析其如何运用互文和戏仿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以实现其颠覆西方霸权话语及批判华裔群体中的自我东方化的现象,以此来维护华裔的尊严与权益的写作主旨.  相似文献   

9.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文旅宣传片是典型的一种集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多模态语篇文本,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工具。本文结合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以广西对外文旅宣传片为研究语料,分析其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字、图像等多模态的协同互补,合理强化或补偿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的意义缺省,传达原文的节奏和气势,实现文旅宣传片传递信息、彰显形象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以及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所生成的新的互文关系,认为译文带着译者独特的互文记忆和翻译目的生成于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成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新的节点,从而论证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生成所形成的新的互文网络可以使译入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多种模态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这为英语教学的多模态化和不断改进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标准。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英语教学是如何协调多模态间的关系,达到教学交际的效果的,同时指出多模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治国  张若楠 《西藏研究》2023,(5):134-140+163
漫画版《格萨尔》以语图互文和图文阐释的艺术形式讲述英雄格萨尔故事,旨在为中外读者呈现活态史诗精髓。漫画翻译不仅关涉文字转换与插图移植,而且关乎可读和可见两种模态间的图文互释与语义互补。漫画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越过因文字和图像之间由于缺乏同质性或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漫画翻译的多模态阐释对新时期翻译研究的视界拓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宸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222-224
《神女劈观》是角色扮演类游戏《原神》推出的一款宣传片,该片以中国传统京剧唱腔来讲述人物故事,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国内外玩家的一致好评,开辟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对《神女劈观》的多模态字幕翻译分析既弥补了传统语篇翻译的不足,同时也能为相关领域的多模态翻译分析提供帮助,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两次转折"内在关联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文"--即形式、结构、符号等文本性因素的关注展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贯通性.这种贯通性源自"文"与"人"的本体论关联,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必然引起"人"与"文"的历史辩证运动.它表明文化研究在深层本质上与文学研究相通,是一种在文化视野的"放眼"中"盯住"文本性的历史修辞学.  相似文献   

16.
国产电影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推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进一步的交流,其字幕翻译质量是国内影片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因素。根据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分析《人生大事》的字幕翻译,探究影视字幕翻译的最佳效果。研究显示,译者应综合考虑交际者所处的各种模态形式,灵活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为观众提供最佳译本。通过多模态视角分析,为今后影视翻译提供参考,促进国产电影成功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对于外国友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也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有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展开探讨,简要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并研究了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多模态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多模态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图文释义模式。通过对《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图文结合释义词条的抽样调查,发现了科普类表示可视事物的具体名词倾向于采用图像释义,以及图像类型和词目词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叙事图像通常适用于事件名词释义,概念图像常辅助事物名词释义;另外,文字释义和图像释义存在举例、类属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关系,主要采用"段落+图像","单词+图像","段落+单词+图像"等三种不同类别的图文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余华<兄弟>既不同于先锋时期的冷漠暴力叙事,又不同于其后<活着>等作品的温情的诉说,而是以一种有意识的历史判断展现了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面目.作品通过两个时代互文性的描写,展现人们对"欲望"态度的历史变迁,探讨尊严寻求与消解的历史演绎过程及其原因,同时进一步对文化进行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龚永辉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一文,系统地揭示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集体根据中国的民族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充实民族理论政策,最终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形成的曲折历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客观要求,杨鹍飞所撰《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一文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相关的概念及其涵义、分类进行了阐述和框厘,进而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及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评估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