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戏剧史上到底有无真正的悲剧,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该文以元代戏剧为例,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特点,阐述了植根于民族土壤上的元代悲剧是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毫不愧色的佳作,从而否定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无真正悲剧”之说。  相似文献   

2.
<正> 元代杂剧创作蓬勃发展,出现了众多的作家作品。据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那时影响比较大的戏剧作家就有一百五十二位,作品名目计有四百余种。同时,杂剧的演出也遍及各地。元人夏庭芝《青楼集》中说:“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这正是元杂剧演出的实况。随着杂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理论性和记述性的戏剧批评著作,如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这些著作都是当时戏剧创作和演出经验的总结,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对戏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蹉跎,入元,进入了它的妙龄时代。这一艺术实践活动的大发展,增大了戏剧审美活动的速度,从而使得戏剧审美理论结束了它的萌生时期,以理论的胎体正式分娩了。本文仅对这种理论形成的标志、途径以及理论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粗陈己见,以求正于海内。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洪洞县境内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即"忠都秀作场"壁画,历来被视为研究元杂剧的重要文物证据之一.文章从戏剧图像形式以及忠都秀壁画作为娱神戏的这一特定条件,重新考察了这幅壁画所包含的戏剧内容,认为以往将其视为元杂剧图像的论断并不充分,它更可能表现的是元代民间的词话搬演形式.  相似文献   

5.
元代道教戏剧集中运用悲喜对照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仙界永恒享乐与凡间无尽悲苦,从而自然过渡到最终悟道成仙的大团圆结局.元代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道教戏剧的现实悲剧性而其宗教指向又蕴涵深层喜剧因素,共同构成元代道教戏剧由悲入喜、悲喜交加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情趣.道教内容的引入给元杂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元代道教戏剧因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结局模式而别具一格.元代道教戏剧也因适应了时代需求而进一步走向繁荣兴盛,同时在客观上促使道教逐步向民间渗透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元代“汉地”赋税制度的来源与商税的种类、内容、收入,以及统治者为保证商税足额所采取的政策,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它只有住税而无过税,商税是三十取一,商税收入主要来自全国三四十处大中城市,但在财政收入的钱钞部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仅次于盐课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网上越境数据流的增加 ,异域文化冲击越来越明显 ,伦理认知冲突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对网络伦理中两个最具影响力的黑客伦理和虚拟伦理的论述 ,说明网络伦理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着作用 ,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 ,使长期上网的人们很难把握住自己在物理空间的社会道德。所以 ,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把它视作剧本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他在著名的《诗学》中第一个提出“戏剧家们的苦衷在于如何能创作既有戏剧性又能合情合理的戏剧,那便是寻找突转和发现两种手段”,同时进一步解释说“发现指处于逆境中的人发现对方的仇敌关系”.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对戏剧冲突这一重要发现.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大戏剧家维迦强调“悬念是把观众安定在剧场里的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也谈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洪洞广胜寺旁明应王殿壁画,历代学者认为所绘乃元杂剧演出形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及与平阳相邻之上党地区的民间迎神赛社史料的考证,认为壁画所绘当为宋元院本的演出形态,并对其演出规制、演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元代道教戏剧程式化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的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1]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美学类型特征,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在扩大道教影响力的同时推动了元杂剧进一步走向繁荣.本文旨在清晰勾勒元代道教戏剧的独特程式化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成因,揭示道教信仰在其中的影响,展现元代道教戏剧的艺术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纵观元朝历史,自始至终,各族人民的武装反抗斗争连绵不断,此伏彼起,越来越猛,最后汇成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王朝的黑暗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这些革命斗争中,有没有蒙古族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呢?据所见史料,虽然有关的记载既少且略,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元代蒙古族人民武装斗争的梗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货币史家告诉我们:中国历代政府实行货币贬值的办法很多,先用减重的办法铸小钱,再用变相减重的办法铸大钱,最后又用纸币来膨胀。用小钱就尽量减轻钱的分量,汉初由十二铢的“半两”、减成三铢的荚钱,只膨胀四倍。王莽的“错刀”大钱,一个便当五千,两个“错刀”就能收买人民手里的黄金一斤、宋代以后用纸币来膨胀通货,伸缩性便无限了。到元末,由于滥发纸币、物价上涨,简直到惊人的程度,我们有必要通过元代货币购买力来探索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弄清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元代赈灾机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冲突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冲突.因此,生命伦理不能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的起点.公共健康伦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应对公共健康中不断出现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能够造成悬念氛围,推动剧情发展,激起并保持读者(观众)的兴趣。它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的永恒法则。四幕剧《雷雨》充分运用了戏剧冲突的功效,整出戏冲突不断,展现了各个角色之间、各个角色内心等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富多姿,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给读者(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法外状态下的冲突被称为外生冲突,其特点在于缺乏处于上位的权威主管对之进行调节.所谓威慑伦理,就体现在行为主体于法外状态下为了与对峙的一方形成稳定安全的状态,率先释放出善意与信任的信号,同时又通过使用制裁来恐吓对方这样一种小恶的手段,在尽最大可能不兑现制裁但真的具备必要时实施制裁的实力的前提下,迫使对方同样做出善意与信任的反馈,从而令双方进入合作的轨道.威慑是以和平友好之善意为目的,通过调节法外状态下对峙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建构起互信的合作关系的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管控机制.它是契约主义伦理建构的某种形式,也是道德智慧在非常态下的一种体现.而所谓核威慑伦理则关涉到对核战略的道德价值的分析研判,是一般威慑伦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主要体现在,核威慑与一般威慑不同,是理论上应当兑现但在实践上这种兑现却根本无法承受的一种特殊的恐吓,因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自我矛盾体.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顾伸彝教授的遗著《谈“戏剧冲突”》(见上海戏剧学院主编的《戏剧艺术》一九七八年第一期),受益颇大。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研究了大量欧洲的和中国的戏剧史料,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较为详细深入地论述了戏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我在学习中得到很大启发。伹顾先生认为戏剧冲突即意志冲突,并断然指出,不论古典剧,还是社会主义戏剧,也不论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闹剧,一切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均可概之为意志冲突。对于这一实质性问题,我觉得很有深入探讨的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