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转化使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面临转型和更新等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更新的认识和实践;接着分析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风貌更新;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在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探寻了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德国鲁尔区工业城市群中留存的工业遗产通过"博物馆式更新"的模式被改造和再利用,锚固记忆的文化策略、融合记忆的空间策略、呼应记忆的文化策略和扩展记忆的事件策略等一系列策略在"博物馆式更新"中被有机整合,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赋予了城市新的活力,同时,还为其他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类似的城市群复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简述现代博物馆定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与广义概念,认知促进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初步探析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这四种类型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其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藉此思考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前景。  相似文献   

4.
9月,我国第一部关于公共艺术的大型年鉴《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发布。10月,“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随后,(中国·宁波)首届杭州湾新区国际雕塑大赛艺术展和邀请展开幕,从展览中遴选的作品将在半年内落地杭州湾,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同期举办的《公共艺术介入》论坛对“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生态”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公共艺术”从概念到热词的经历,也反映了当前城市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些许变化。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城市存量土地更新成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论文阐述了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分析了城市存量土地类型与基本特征,构建了“权力—资本—民生”三大驱动力交互作用影响的更新动力分析框架,重点分析讨论了居住类存量土地的“政府+社会”协作更新机制、产业类存量土地的“政府+市场”协作更新机制、公共设施类存量土地的政府主导更新机制、公共空间类存量土地的政府主导更新机制以及历史文化类存量土地的多方协作更新机制等五种更新驱动作用机制,以期为城市存量土地更新制度设计与治理优化路径制定提供依据,更好地推动城市更新的协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旅游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区遗产型广场这一特殊的游憩空间既要满足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又要迎合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形象建设,本研究以广州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为例,通过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POE)研究,表明陈家祠文化广场的规划和管理由于更多地是服务于外地游客,因此在空间设计和使用上排斥了很多本土化的休闲活动,既不能满足本地居民强烈的休闲需求,也不能让游客体验到遗产型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文章最后对此类城市广场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后工业化时代,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关注不断提升。台北近年来积极打造文化与设计之都,城市工业转型和升级的经验丰富。文章以台北松山烟厂的变迁过程为例,解析历史空间转型过程的生产逻辑,并且探讨政策背后的文化治理目的。基于案例的启示,研究认为城市工业遗产成为一种政策性工具,同时带有文化治理的转向。进一步从都市再生的视角观察工业遗产与空间的转型,发现都市再生的文创化现象,是期望透过文化经济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达成都市再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刘力  霍金鑫  张瑶  徐蕾 《城市》2021,(7):44-54
笔者建立了一套完整、客观的工业遗产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体系,以北京、天津和唐山为例对不同等级城市的工业遗产类创意产业园项目进行适应性评价,比较各指标的得分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为城市工业遗产类创意产业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崔卫华  刘锋 《城市》2010,(6):38-41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物化形式和载体。从1961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共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2358项,其中近现代工业遗产只有22项,比重不足1%。一直以来,保护还是拆除工业遗产的争论从未平息,工业遗产的历史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下,  相似文献   

12.
尹子伊 《城市观察》2021,(1):152-164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公园的出现是近代宁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这一新式公共空间得以辟设是西方文化影响、城市发展需要、民众生活诉求、空间权力介入和经济发展支持等多种合力下的产物。对公园出现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近代宁波城市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第二生活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人们要完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情感交流活动,这是人类最主要的情感生活。因此这一场景需要多维构建,在不断完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也就是人情化要素,才能创建出人类适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近代公园是我国城市文化空间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产保护与更新改造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要尽力保证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适应不同时代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及公众使用的需求。欧美对于历史公园的遗产保护与更新较为成熟,从保护组织、工作流程、规划导则到策略方法都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分析英国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和美国纽约晨曦公园(Morningside Park)遗产保护的一手史料与规划管理导则,梳理其具体的保护策略与更新改造要点,借以探讨中国近代公园如何进行遗产保护和更新改造,归纳总结理念思路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化空间既是物质的空间,也是行动和意义的空间,它并不仅仅是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而是成为浓缩记忆和情感、包含历史和文化、传递思想和价值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以TX淮海年轻力中心为个案的研究探讨了青年文化空间的公共性建构、场景构成要素和用户行为的发生机制,认为青年公共文化空间是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交织中动态生成的,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融入时尚元素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8.
崔卫华  杜静 《城市》2011,(2):35-3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布局由传统的空间集聚向城市扩散演变,工业遗产的损毁、变质甚至消失现象严重。当前社会普遍还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大部分工业遗产徘徊在国家各级文物保护范围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9.
郭菂  石一杉  王正 《城市观察》2023,(3):94-109+16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从“供”与“需”的角度研究儿童与社区街道环境之间的感知—行为—交互关系,分析区域内儿童街道感知和儿童认知与行为特征,尝试发现社区街道为儿童提供的积极可供性以及儿童需求与各环境要素可供性表现之间的差异,挖掘街道空间在激发与使用者(儿童)互动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