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女娲神话作为文化遗产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被政治性运用与重述。在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过程中,女娲的遗迹得到重建,女娲的民间信仰活动得以恢复。女娲在现代国家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新身份,被重述为文化英雄和人文始祖。同时,围绕女娲神话遗产开展的庙会、旅游、公祭活动,使女娲神话重新整合为当代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2.
马汉广  肖成笑 《学习与探索》2022,(10):177-183+19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神话重述现象在解构民族历史文化形态与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中生发出坚韧的民族情感与力量,在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想象中发掘新时代文学的美感与价值,在民族思维深处的镜像中反观并呈现现代性的种种形态,重拾搁浅的传统文化中对原有文化进行的追思与想象。神话内核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人类对历史、国家与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一次反省与自觉。  相似文献   

3.
神话何时是“神圣的叙事”——与杨利慧博士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一文对神话是“神圣的叙事”的观点提出质疑。动因可归纳为二:一是,坚持该观点的学者没有论证文献中的神话是否具有“神圣性”;二是,现实中神话讲述人的态度是多样的。本文以为,学者们认为属于“神圣的叙事”的神话是指具有神话信仰的人讲述的神话,不包括经文字制作成标本和不具神话信仰的人讲述的神话。因此,杨利慧提出质疑的动因不能成立,《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一文是无的之矢。  相似文献   

4.
李娟 《唐都学刊》2002,18(4):26-30
2 0世纪的中国学者看到中央澳洲土著的图腾感生信仰与中国古代的感生神话有表面的相似性 ,故而对其作了图腾主义的解释。但考虑到图腾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和不普遍性 ,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主旋律 ,以及中国的感生神话出现在文明时代等因素 ,中国的感生神话实际上并非图腾信仰的反映 ,而是体现了“宠神其祖 ,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学者之所以误把中国古代的感生神话当作图腾崇拜的反映 ,是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献春 《社科纵横》2004,19(3):104-105
西王母神话在其演化的过程中 ,西王母的形态、功能及其周围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充分地反映出我国不同文化对它的影响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这一神话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蕴涵不同 ,分别反映了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和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采用想象和象征的方式来承启和转述民族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们借助这一象征性符号来对世界、社会与自身进行分类和阐释。在神话体系里,保存了大量上古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形象化见解,是各民族文化史的启示录,这正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神话是无文字社会中传授集体生活秘诀和集体生活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而在不同的文化主体里,又衍生养不同的神话表象世界。经过爬罗剔抉,人们已从大量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资料中发现,凤鸟与吴越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地有“鸟田”、图有鸟纹、人为“鸟人”、言为“鸟语”,并且围绕着凤鸟还产生了斑斓多彩的凤鸟神话,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凤鸟神话文化丛。在这一文化丛里,蕴含了吴越人对世界意义、社会秩序、生存价值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它是较广泛的哲学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形象化的再现。因此本文试图对其进行阐释,以求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吴越人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主办的“印度神话与世界神话”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24至25日在京举行。亚太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锡麟主持会议,亚太所所长黄心川研究员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外国文学所、少数民族文学所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图书馆、中国国际电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26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刘安武、何乃英、薛克翘等人谈了印度神话的特点及分类问题;黄宝生、周志  相似文献   

8.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成员之一,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从神话的产生、传播、审美到未来的发展无一不被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先前的神话解释,随着后来文艺思潮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观点。神话的释源功能与历史功能渐被重视,一些文艺批评家如荣格、弗莱等通过自己的学说证实了相隔久远的神话极其相似的原因——不是所谓的影响传播,而是作为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产物,即集体无意识的产物。神话的功能也不只是单纯的人类幻想的产物,而是有根有据的人类对所面对的世界的解释,各民族通过类似的情节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具有历史价值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中印洪水神话的源流看文化的传播与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印度洪水神话的源与流的考察,透析苏美尔—巴比伦、印度、中国三大古文明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文化接触,说明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对同一文化原型的受容与改造的某些规律。文章讨论了大洪水神话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生命意义,将此母题引入原型批评观念,分析洪水神话跨文化发生的原因,勾勒出它在世界各地分布的线索,指出它们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可能联系。同时,通过母题模式的比较,探讨了印度洪水神话与西亚洪水神话的渊源关系,指出了印度文化的果报思想对洪水原型的改造及其与佛教精神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中国洪水神话传说的三大系列,着重剖析印度影响下产生的“报恩型”洪水传说的流变过程,以及它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从中窥探文化传播与异变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期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影响,学术界一般把神话定义为原始社会先民思维的产物。这一定义导致神话学者一概把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产生上溯至原始社会,严重误解了中国神话的真实面貌。由于进化论的理论缺陷和中国古代神话的实际状况,传统的神话定义由于不具有普遍性而急需修正。神话定义的重新界定对推动新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步入科学轨道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淼  吕海涛 《学术交流》2003,(9):164-166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国与希腊这两个文明古国,其神话传说有很多异同。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以及女神男神地位的演化方面,中希神话惊人的相似;而在对神形象的塑造及其含义的理解等方面,两国又各有说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考十日神话的文化本原的。产生于中华文化圈中朝鲜半岛上的汤谷扶桑神话就是十日神话的最原始的记录。汤谷扶桑是中华远古先民在朝鲜半岛上树立羊角图腾柱和地平日晷以观测日影,确定物候季节。“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则是从观测日影的实践中总结制定的十月太阳历法,十日神话就是它们的神话化。汤谷扶桑——十日神话又是朝鲜这一地名的由来。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神话也均与中华远古先民树立图腾柱以观测日影有直接关系。射日有整顿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举行羽舞巫术仪式以弭旱祈雨的巫术文化,夸父逐日的文化原型是对地平日晷上太阳投影的运行轨迹的神话化。这是对十日神话的新视角,故曰“别解”。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神话和隐喻:作为过程的教育和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子论的哲学语境中,教育的过程被理解为输入知识的过程,学生被理解成为“学习机器”,老师被理解为“机器操纵者”,家长被理解为“机械修理者”。对教育过程的这种理解源自我们自身编造的神话,而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将有助于破除这些神话  相似文献   

15.
谢林神话学说一直或隐或现地渗透在当代思想家关于艺术与生存的讨论中,它强调神话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生的一种建构力量.是超越现实生活、为人的生活设立价值观念的活动.谢林神话学说打破了哲学与神话的对立,克服了理性主义设定的界限,重建了感性与理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引发了对现代性问题更全面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舒宪 《学术交流》2005,1(1):154-164
神话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鲁迅的《破恶声论》是20世纪最初十年中率先涉及神话的少数文献之一。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神话学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迅速崛起。其主要学术贡献为: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比较宗教学派的神话研究在20世纪的神话学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斯颖 《创新》2013,(3):99-104
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中,神话并非日益僵化、消亡与不合时宜的。芒飞节(Bun Bangfai)起源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承与扩散,印证了神话在仪式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再现出神话对不同层次认同的铸就功能。这种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宗教认同等。神话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神话与中国东北诸族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古民族先后发生于长白山区域的神话 ,分别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这些神话揭示了他们以中原为原初地和文化取向 ,并不断主动地融入于中原文化的心理历程和发展脉络 ,从而在文化归属上阐明了东北古族中华化的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9.
神话中的寿仙只有一个,而今在鄂西北竹溪县,“寿仙院”一个接着一个,寿仙老人成百上千,赛过神话世界,一个重要原因,是竹溪县在“寿仙院”里大念“致富经”,由此诞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税费改革后,竹溪县从县情出发,整合国有闲置资源,加大投入,积极改造兴建农村福利院,全县农村福利院达到56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727  相似文献   

20.
孙蕾 《唐都学刊》2003,19(2):84-86
中国西部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电影西部片的诞生与发展圣地。致力于中国西部片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 ,已经创造了中国西部片自然与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