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颁布以来,虽然全国范围内的教师队伍质量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但乡村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依然具有提升空间。据此,主要从乡村教师自身的提高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两个方面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从乡村教师自身出发,提升其自我认同感和在职前培训中增加地方性知识;从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出发,尝试以效仿英国PGCE课程模式、构建一体化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以及鼓励大学与乡村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方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晓燕 《社科纵横》2020,35(2):44-48
党的十九大重点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视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所在。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它们根系于农村,提升其组织领导力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选取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队伍、作风、思想和制度四个层面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和应用,能够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出很多新的挑战。该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旨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必要的,因为教师角色需要重塑,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学”,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该文简要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策略,分别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打造良好的智能环境、开展学习培训活动、转变教师传统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中颇具活力的群体,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文从顶层设计、培训制度、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研究四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创新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以食品专业学生为例,提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以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的改进措施,提升大学生开展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部分乡村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专业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乡村教师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其次提出创客文化视域下乡村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包括建设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基础教育与各大院校的衔接、加强教育实习与见习的管理;最后通过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实施计划三个步骤,完成乡村教师在创客文化视域下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袁小平  王仓 《创新》2021,15(4):52-59
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因此,乡村振兴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耦合关联.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耦合困境,在文化培育、资源供给、目标达成、就业导向等方面协调度有所失衡.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实施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搭建多维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双创"人才价值回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周丽华 《创新》2015,(6):122-125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优质教师资源引进难、没有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较薄弱、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培训、应对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能力不足、缺乏多元文化素养等问题。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增加对民族地区经费和政策的倾斜,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多途径激发教师专业精神,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教师个体加强师德修养,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智力支持。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以学哺农”要求的“双创型”“新农人”。该文分析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难点,并提出教育思路和具体的教育策略,包括转变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强化课程思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渗透进各学科教育;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群;完善培养方案,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校园平台等。  相似文献   

11.
开放大学肩负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面对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需求,开放大学具备系统办学辐射面广、学习资源库内容丰富和学习支持服务完善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促进乡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该文基于在质量标准建设、特色专业开发和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难,开放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大学社会认可度;二是增加针对乡村发展的特色专业,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属于农类专业,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该文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趋势,把握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主要围绕“以培养岗位技能为起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准点、以实践真实项目为亮点、以贯穿课程思政为特点、以重组课程体系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维度出发,实现闭环教学良性循环;提炼思政内涵,坚持把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真正守望乡村振兴的乡村实用型人才、复合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新农科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创新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及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根据湖南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针对现代农业对新农科人才的新需求和传统农学专业就业等质量评估问题,提出完善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对策:一方面,根据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包括新兴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对传统优势农学专业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复合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认证和未来农业契合度的标准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特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发展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百年巨变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论坛以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实施为研讨主题,探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行动实施的相关路径.会议重点关注基层治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重点与主题,内生发展的资本、自主性与逻辑,传统与变迁的体系、机制与创新,基层治理中的督促、能力与技术,事在"人"为的...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梳理可行能力以及可行能力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可行能力和可行能力建设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定量分析等方法筛选农牧民可行能力观测指标。从乡村振兴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多层级能力分析框架,从农牧民可行能力建设、农牧区发展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刻画当前青藏高原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所存在的差距,并使用青藏高原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对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力变化进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谢平 《阅江学刊》2023,(3):99-108+174-175
乡村振兴面临着突出的公共性困境,表现为公共性再生产不足、碎片化和离散化,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破解乡村公共性困境的根本良策。乡村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既包含了合作和共识两个治理基本元素,也蕴含了形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过程蕴含着三重解释逻辑:利用双向嵌入型重构价值取向、依靠政治势能促成权力聚合、通过互动交往形塑治理关系。为优化乡村治理共同体,应当注重彰显公共精神的价值追求、完善党建引领的权力关系、优化效能导向的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杨永庚  田红娟 《唐都学刊》2023,(1):63-69+113
科学规范乡村治理机制,避免乡村治理权责简单、泛化、随意,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德治、法治和自治的“三治”制度设计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而准确地使用管理手段,有效纠正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成效。陕西汉阴县乡村“三治”从“国家-社会”一体化出发,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权力规制和任务对等、规范行为和指标管理、合规控制和法律秩序、绩效改进和治理有效内在统一。乡村治理是“制度设计”与“系统治理”的实施过程,治理有效来自于方法要素的接底气,新时代“三治”要从乡村实际出发,增加乡村治理制度中权责匹配、协同互动、创造转化、规范组织和激励约束,重塑国家、乡村组织和乡村民众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乡村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8.
岳喜优 《学术交流》2023,(6):134-145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实而言,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基础条件不优,需要政府积极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持。财税政策在引导、支撑和维护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持续优化财政支出、财政补贴、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作用机制,落实财税政策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乡村产业集聚、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实效,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该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对发文量、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量整体呈递增趋势,研究热点主要分为教师培养、教育政策、教育资源三部分.最后,基于图谱分析,预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将在教育信息化、教育政策与教师流动机制三个方面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具有基础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当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发展推动力;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提升凝聚力;坚持以共同价值为取向,提升整合力;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提升社会动员力;坚持以自我革命为关键,提升综合能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