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卓玲  方远平  张经度  辜雪钿 《城市观察》2023,(3):21-35+160-161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聚焦点。本研究借鉴复杂网络指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结构韧性评价模型,对比解析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类型及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大湾区创新网络随着时间的演进表现出由“单一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群落”发展的动态变化;创新网络结构层级性由早期的扁平模态向后期的立体模态演变,匹配性为异配性且呈“N”型变化趋势;创新网络结构均为“韧性网络”,韧性水平呈“提升—衰退—提升”的波动状态演化。基于多维度视角,本研究从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均衡化、关键领域差异化与创新要素流动自由化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低碳技术创新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毕斗斗  张宇嘉 《城市观察》2023,(4):4-15+160
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其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本研究利用2005—2019年相关数据,基于碳排放核算测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差距逐渐扩大,旅游业生态效率分布的空间关联性较弱,旅游业生态效率重心整体上呈现出向西移动的趋势。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制度创新为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协同发展路径,以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打造美丽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样板”。  相似文献   

3.
通过经济总量、人口、就业、企业和城市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中在内湾地区,东岸经济密度高于西岸,经济空间呈现层级分布特征。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展现出五大趋势特征,即形成"井"字形空间战略协同框架、圈层向外溢出空间结构、具有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网络化分布空间增长极和多层次对外联系新空间。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可从强化响应速度、平台建设、功能提升、协同联动、要素配置、制度创新等六个方面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舞台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解读四大湾区的面板数据基础上,比较分析各湾区中主导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的排名,并论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快速成长阶段的湾区经济体的发展潜力。广州作为湾区城市群的主导者之一,应当结合重大机遇的把握,全面深入地审视和考量广州的全球城市定位。作为粤文化的承载母城,广州应以"粤文化枢纽、全球化高地"为城市战略定位,配合"大广州"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强广佛中心城区"与"强南沙"形成"老广州""新广州"两大发展极核,以粤文化为内核,使广州进入更高的世界城市序列,扩大世界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走向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王方方  杨智晨  武宇希  陈艾纯 《城市观察》2021,73(3):89-100,117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深入了解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的联合申请发明数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网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网络密度与联系强度较差,但创新合作的联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从子群结构看,创新合作网络尚未出现过度小团体化所造成的信息壁垒,核心—半核心—边缘的层级结构明显;从节点特征看,广州、深圳的中心度和有效规模等指标最高,对其他城市的联结有较强的影响力;地理距离、地理相邻、交通基础设施、科研投入以及母子公司联系对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度包容开放是世界一流湾区的共有特征,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的目标。本文基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等多个维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在2010-2015年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通道,而且显著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了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为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借助广东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以及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和新动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实现这一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群建设水平。为此,本期专栏的5篇文章分别从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极、广州交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影响以及珠海的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散动态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两个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互关系格局进行实证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显著,城际联系紧密,城际关系呈现较突出的不对称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并存,并以分工互补关系略具优势,四大中心城市分工互补关系明显,但对城市群的引擎带动作用的发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基于RD支出的城市创新交互关系格局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创新交互关系的不对称特征突出,呈现出非对称单向互补关系主导模式,四大中心城市协同引领城市群创新发展态势明显,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支撑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已经纳为国家发展战略,其所担负的战略使命是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发展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建设枢纽,对世界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大湾区。以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数据为样本,选取湾区经济、人口、土地、资金和人力等指标,采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方式探究湾区整体水平竞争力,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内部11个城市之间相关要素的协调发展基础,以探讨大湾区的内部聚合状况,寻求实现兼顾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内部聚合的系统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航空网络体系中考察穗深港的地位和角色,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局面的背景下探寻穗深港的竞合之路,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以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作为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基础,借鉴Taylor关于"城市联系对"的研究方法,通过节点间"航空流"的流量和流向,对城市间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测度,考察穗深港在全球航空网络中的中心性能级,以及由航空联系构建的全球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航空网络带有较为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香港、广州、深圳在主导性、可达性、中转性上的枢纽功能均依次减弱。研究最后对穗深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竞合关系进行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下,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成功设立,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发展智库的六  相似文献   

12.
"文商旅"融合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及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及创新驱动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解构"文商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的三种模式: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带动模式、消费升级下场景体验营造模式、产业集群价值链延伸驱动模式,探讨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协同治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发展关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区域内部空间关系由城市间各类功能联系所构成,包括交通联系、产业关联、贸易联系、竞争与合作、科技创新联系、文化联系等不同形式的功能联系,反映出区域的空间关系,构建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区域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特色城镇,对区域的空间格  相似文献   

14.
陈伟  李卓航  肖映彤  王雅楠 《城市观察》2023,(6):126-140+163-164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和构建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赢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我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2006—2019年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城市群目前为多中心空间结构,但有向单中心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之间呈现“N”型关系;产业结构能够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绿色发展指数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科技水平和分工水平能够起到间接中介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存在城市群中心度特征的异质性,低中心度城市群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高中心度城市群向单中心空间结构演变时更有助于降低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印发以来,粤港澳三地和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富有成效的实质性进展。广东出台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6.
透明、便利、法治的营商环境是湾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从区域性湾区向国际大湾区跨越和升级。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政策背景,系统识别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一流湾区在营商环境上所存在的外部差距,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营商环境上的内部差距,并综合归纳营商环境建设的国际先进经验,最后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服务设计的时代已经来临,粤港澳大湾区仅靠传统制造业已难以适应未来的竞争,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本文运用了设计学、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如何通过服务设计来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与发展。共同创造和整体性思维是服务设计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创新,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束缚,共同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服务设计将成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涵盖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的大湾区建设进入加速轨道。韩正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因此,在  相似文献   

19.
正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但同时,大湾区也存在着很高的治理规模和治理难度,凸显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这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建设更强有力联通机制的跨区域合作要求。  相似文献   

20.
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是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是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自然选择,也是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路径。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借助港澳国际窗口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是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理论与制度创新。以国际三大湾区为主要参照系,对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背景与条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瓶颈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