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四个面向”“四个新”“四个第一”的工作要求,以“筑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基础培育、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和创新体系能力形成,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加快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2.
上海要瞄准“科创为本、金融为纲、经济为目、航运和贸易为两翼”的战略定位,分两个阶段实现打造“三个圈层”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叠加建设超级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金融联动、推动“五个中心”协调发展,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向国际数字经济中心转型,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向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向国际中转型航运中心转型。  相似文献   

3.
王茜  阮妹 《科学发展》2023,(3):24-30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在蓬勃发展。引进全球一流国立科研机构,既是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补充,也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全球科创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上海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应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的联动效应,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结合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保障安全稳定等战略任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为经济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坚持“六个结合”:即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区域特色与国际标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的创新相结合;建设“四个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结合;现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区域协同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应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力争到2040年基本建成具有雄厚竞争力、强大辐射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生产源地、世界创新经济战略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竞合平台。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察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的发展阶段,上海“十三五”时期发展总体目标应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时期,上海应在更高层次推动“四个中心”开放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进一步深化“四个中心”目标内涵和基本要求;借力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制度创新和功能拓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动力,加快完善人民币全球中心功能;以内外贸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升级;深化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发展的能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四个中心”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深圳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总结了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内涵、发展历程及构成要素,并深入分析了美国硅谷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实践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就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成为“四个中心”功能深化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化与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之间在对外开放功能建设上将实现“机制互动”与“优势互补”.在“四个中心”升级战略下,贸易、金融中心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促进高端要素流动与集聚的作用,为科技创新中心“人、财、物”多层次要素构建创新便利化的平台,实现创新要素更有效地转化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深度经贸协定”推动下,各国对外开放呈现全面、立体和集成化特征,目的是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并提升竞争优势。上海要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深化高水平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化“四大功能”,推动“五个中心”建设。为此,要提升外商投资准入管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国内外市场“双循环”桥梁功能;深化金融开放压力测试,助力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创新开放促进开放式创新,内外协同推动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有创投企业应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紧扣“产业主导、资本支撑”的主线,加大对“从0到1”的重大技术突破的资金支持,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打造成为与上海对接科技强国重大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相适应的“科创投资战略中枢”。  相似文献   

13.
国际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之一。上海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稳居全国各地区前列,具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上海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在城市总体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功能,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文化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抓好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科技创新功能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和关键,着力增强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设成为具有雄厚竞争力、强大辐射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生产源地、世界创新经济战略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竞合平台。  相似文献   

14.
马建章 《城市》2010,(7):48-5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技术革命和创新驱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和国内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首要抉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借助京津科技优势促进河北省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聚汇点,是长江经济新支撑带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经济龙头,肩负着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重任.近年来,上海土地资源瓶颈约束持续加大,上海进一步发展需要扩大经济腹地.随着“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坚持市场手段调节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按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部署要求,以“西五区”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科创资源为核心,联合打造上海西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共同体,积极推进“西五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抓紧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地服务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地服务长三角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突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突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标,形成更多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制度创新成果;突出以风险可控为底线,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该方案有六大突破: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实现新突破;在深化与扩大开放相适应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四个中心”建设的联动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自贸试验区法制和政策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汤汇浩  高平 《科学发展》2014,(10):68-73
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履行"科学发展先行者、改革开放排头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有较好基础,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和制约。上海可在完善规划、创新资源、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创新文化和合作网络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唐迪  张礼 《科学发展》2022,(4):97-103
上海应充分利用打造全球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优势,有效发挥政策试点和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驱动、联动发展,以医学集群研究体建设、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人才集聚、产学医融合、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切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助推上海成为亚洲医学人才培养与集聚的重要区域、亚洲医药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首要集聚区域、亚洲医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枢纽节点。  相似文献   

20.
王廉 《城市观察》2009,(2):122-132
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国家中心城市该如何规划与建设,它的国际国内走向、定位、形象表述该怎样进行?本文以“流量”、“聚集力”和打造“话语权”独特的分析方法,探究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开发模式与解决方案之可操作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