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克隆技术发展引出的争议出发,分别从宗教学、社会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多角度对克隆人研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得出了克隆人技术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的结论,并针对反对克隆人研究的声浪提出了抑恶扬善而非一味禁止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人类克隆技术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通过对两类克隆的区分,对支持和反对克隆人的两种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发展治疗性克隆、禁止生殖性克隆是当前合理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克隆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对克隆技术的关心,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因此,出现了以“克隆人”为中心议题的“克隆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克隆人”的宣传者,严重忽视探索中的克隆动物技术不成熟的现实,轻率处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避免导向歧途。  相似文献   

4.
对“克隆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对克隆技术的关心,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因此,出现了以“克隆人”为中心议题的“克隆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克隆人”的宣传者,严重忽视探索中的克隆动物技术不成熟的现实,轻率处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难题,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避免导向歧途。  相似文献   

5.
由于克隆人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都明确表示反对克隆人。如果生殖性克隆得到允许,它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应订立一部禁止克隆人的单行刑事法;在禁止克隆人的立法中也要注意对其它合法的有关人体胚胎的克隆进行约束,防止其向克隆人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6.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0,(5):58-59
我国有一则有名的寓言,说有一个牧童经常喜欢玩“狼来了”的撒谎游戏,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他了。克隆人的研究好像与此类似,一直有人说他们将要或已经研究出克隆人,结果我们发现那不过是一场闹剧。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克隆人是否出现,或许真的出现了克隆人,我们倒不太在意了。  相似文献   

8.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国均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学界也多主张禁止克隆人,然而克隆人的支持者则认为克隆人的许可性立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意义深远.法律风险是克隆人许可性立法的障碍,克隆人许可性立法不能忽视其将遭遇到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有刑法风险和民法风险,刑法风险即克隆人所带来的犯罪上升的风险,包括克隆行为人犯罪、克隆人犯罪和克隆人诱发性犯罪的风险等;民法风险则指克隆人过程中导致的民事主体权利缺失或受侵害的风险,包括人格权风险、身份权风险、继承权风险和监护权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克隆技术日趋成熟的时代,克隆人是一个敏感而饱受争议的话题。假设克隆人真的得以存在,人类社会的身份划分将会延伸到人与克隆人之间。石黑一雄在《千万别弃我而去》中构建了一个存在着克隆人的反乌托邦,展示了一幅令人忧思的黑色画卷。其中人类将克隆人视为“非人类”,无视他们的情感,对他们从身体上进行利用与剥夺。克隆人是否具有人性,是否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书中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感人描写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2.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13.
克隆技术一旦涉及人类自身便会成为问题.而当今人们的讨论只是集中在经验的领域,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克隆人类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借助谢林等人的先验逻辑思想可以看清克隆人类之所以成为问题的条件,这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关系.它说明,我们长期当作客体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物自在地就是另一个主体,无非克隆人类使得这一点明白地显示出来;而对象成为主体的根据则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把对象当作主体是我们自己是否是主体的惟一明证.  相似文献   

14.
克隆技术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突破性技术革命成果之一,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传统两性生殖方式外多了一种选择,即无性生殖方式。这种技术一旦运用于人类社会就会打破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会引发众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生殖性克隆会打破传统生育模式,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损害人的尊严,造成对人和社会的伤害。因此从伦理和法律上否定生殖性克隆技术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南韩和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克隆出一个人类胚胎,并从中分离出大受欢迎的所谓胚胎干细胞。 这次实验是迄今公布的首次克隆人类干细胞的报道,意味着治疗性克隆不再只是理论而是马上就要变成现实。 医疗用途克隆人的支持者称胚胎干细胞能转化为治疗手段,实现从帕金森氏症到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个人化和高效疗法。支持者还声称胚胎干细胞最终会导致自体生长移植器官的实现。 分离自小小胚胎也就是胚胞的干细胞,有分化为机体任何形式细胞或组织的潜力。 “我们的方法为这些专化细胞在再生和移植医学上的应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朽.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要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朽.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性克隆不同于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以治疗为目的,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别对待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充分认识治疗性克隆的生命伦理价值,理性分析治疗性克隆伦理争论的实质,在反对生殖性克隆的同时,积极地支持治疗性克隆,才能保证克隆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克隆技术及克隆人技术问题的凸现,需要一种全新的宽容的价值立场.宽容克隆,基于真与善的双重呼唤,不仅仅是呼唤对可能出现的克隆人的宽容,亦是呼唤对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宽容.这种呼唤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克隆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人类靠自然繁衍规律支配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根本完善在于对人类稳定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秩序的破坏,它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自然繁衍和生态平衡状态,使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给人类提出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克隆技术一出现就成为无法否认和忽略的客观事实,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它的应用终将会导致对人类自身现状的挑战.为了在这一科技领域里不至落后,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不造成对现实世界人伦秩序的破坏.国家在战略中可以分别制定相应的研制计划、法律和道德规范.在总体上严格禁止将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的繁衍,同时,出于对这项技术未来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防范,在极有限的范围内应该允许做克隆人的实验,以便了解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情况和规律,防患于未然,也就说,不必一概否定和制止克隆人.  相似文献   

20.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加 ,相反 ,它是关于克隆人“能做”与“应做”本身的伦理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