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为者自身。人的意志是主动选择、主动坚持的能力,行为善还是行为恶,最根本地取决于行为者自身的选择和实践。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揭示德行形成发展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公民道德行为的主动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行为的主动被动、行为选择、行为自制及习惯培养等四个角度分别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新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5-26
关于康德的德行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概念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德行只能算作自制;德行不只是自制;德行可以理解为自制。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疏解可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目的学说方面,德行以定言令式为根据,以自己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为质料,以普遍法则为至上原则;自制以最高善为根据,以幸福为质料,以正确的逻各斯为原则。意向学说方面,康德认为人有对义务概念的易感性的主观条件,且德行是承担义务的唯一能力,但德行义务不止一种,相关于法则,具有先验性;亚氏认为,人可以出于意愿去行为,但德行只有一种,相关于中道,可从经验中学习。康德认为,人对德行的拥有不是义务而是目的,仿佛是德行拥有人;亚氏认为,应当通过克服不自制来拥有自制;德行要求驯服自己的激情,驾驭自己的情欲,自制则要求抑制感官欲望,控制自然需求和痛苦。方法论方面,德行不能靠习惯养成,要以问答法进行理论练习,以修行法进行实践练习;自制则要求掌握真正的知识,学会明智,要在习惯中养成,在实践中完善。因此,德行并非自制。 相似文献
3.
张倩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67-269
随着党和国家对提高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的兴起,使得伦理学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伦理的研究者除了要关注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还有从事具体的道德常识教育,关注我国伦理学理论研究,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和德性培养备受重视。德性的培养和德行的实践,只有通过伦理学者研究的道德(德性)理论去服务和诉诸,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促进和激励公民德行的觉悟,才能使之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漆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3-65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手段,在这些奇妙的比喻中,数字词语比喻更是独领风骚.本文从智慧、德行两个方面来对数字词语比喻的喻义、用途、及其折射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讨论.试图用生动鲜明的例词来说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数字为链的词语比喻使得词语的喻义更俱特色,也更通俗易懂,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且,大量的数字词语比喻来源于人们所熟悉,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传说,所以易为人们所记忆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农业订单履约率低这一实际问题,应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根据农业生产及经营的特点,对农业订单这一合约形式的不完全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的签约主体在各种情形下的败德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订单履约率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与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以对苏格拉底无人不自制观点的回应为主线,主要论及自制与知识、自制与不能自制、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之间的联系。理清自制的性质与定义后可见,自制是一种依靠理智使其自身不适当欲望遵循逻各斯的好品质,它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在好的城邦中生活得好。 相似文献
7.
8.
如何培养人的道德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在东方、西方,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在先秦儒家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习惯对道德形成的重要意义已经被重视,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还给学生的学习自由,创设情景,营造学生发挥主体的氛围,要及时地鼓励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可以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0.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自然观的一条主线。从自然观念演化过程看,人类对自然观的选择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实践证明,人类对自然观的被动选择导致了很多消极的结果,不能够真正反映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现实呼唤人类主动选择和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桂英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18-121
学校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手段,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既不能简单诉诸认知.也不能简单地诉诸情感和行为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关键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李茂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54-57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理想人格。“主体人格”、“责任人格”、“创新人格”、“和谐人格”是现代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道德修养与现代理想人格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是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推动道德个体深化道德认知、认同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实践是道德修养对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功能外显。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谭福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67-70
在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的上网状况及网络行为,从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价值观不断发生冲突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可采取的措施有:(1)重新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目标;(2)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3)建立新型的"我-你"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芙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24-125
“德修”和“智修”是大学生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大学生必须将“德修”和“智修”统一起来,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和自我改造,不断加强“德修”和“智修”,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情感培育的社会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8-13
道德情感培育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能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修养, 必须有社会的参与。从我国目前道德生活的实际出发,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感,必须着力于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环境的全面优化、道德控制的合理适度。 相似文献
17.
谭丽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15-17
道德需要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心理内驱力,个人品德培养应从道德需要入手。然而现实社会中,遵从道德的代价过高而违反道德的代价低;遵守道德的行为没有得到必要的补偿;道德要求起点层次过高导致了个人道德需要不足。营造厚道重德的道德环境;构建低重心、多层次自下而上稳步提升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激发道德需要、促进个人品德培养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8.
袁洪群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47-50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儒家将"德行"放在首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 相似文献
19.
陈爱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5
研究型“学”的德性本质蕴涵了“学”的理念与目标追求,还包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与学品。“学”之主体只有深刻理解“学”的德性本质,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批判性的学术视野、远大的职业理想、自强不息的人文品性、厚德载物的人生理想,也才能不断向“止于至善”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0.
邹海贵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4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