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周葱秀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我们在学习鲁迅杂文时,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杂文”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鲁迅研究界有过争论,至今认识仍未取得统一。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一)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文体。瞿秋白把“杂文”和“杂感”看作同一东西,有把杂文当作文体之意。后来有的 相似文献
3.
李昌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谈到鲁迅杂文,一般都公认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里很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鲁迅杂文有没有鲜明的思想特色呢?我想: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特色的。象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且不只是伟大作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主要创作杂文是不会没有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的。 相似文献
4.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本质,形象性特质的论述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要使之归属“文艺之林”,对它作出属于文学艺术的质的规定性的回答,却还必须论及艺术所必备的另一基本特性——情感性特征。近年来有人在阐述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时指出:“情感与形象之间,情感是比形象更深一层,也是更为基本的特性。”这在讨论杂文的艺术归属时尤应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潘颂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标题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题目,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生动活泼的标题吸引着读者以先睹为快的心情如饥似渴地阅读文章,平淡、枯燥、晦涩、冗长的标题,难以吸引读者。所以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好比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常常起着以 相似文献
6.
雷振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鲁迅杂文的讽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巧妙的隐蔽性和无与伦比的深刻性,从而形成了其杂文尖锐泼辣、吞吐曲折、幽默冷峻、深沉凝重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陈葆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作为匕首投枪的鲁迅杂文,它尖锐泼辣,严谨缜密,无懈可击,显示了无比的说服力和论战性。这,首先取决于鲁迅先生思想的高度、革命的热情,取决于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语言的修养,同时也与他精通逻辑法则,熟练地驾驭逻辑思维工具分不开。因此,学习、研究鲁迅杂文,还应十分重视从它的逻辑力量去欣赏、去探讨、去吸取有益的东西。 我们未见鲁迅先生有逻辑的专论,但早在留学日本时,他的注意力就不局限于文学。 相似文献
8.
杜一白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伺隙乘虚,给以重创鲁迅是进行论战的能手。他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杂文写得十分严谨和泼辣有力,使论敌经常处于狼狈不堪、意想不到的被动境地,而自己则转守为攻,稳操胜券。之所以能够如此,是由于他掌握了高超、巧妙的论战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即是能伺隙乘虚,抓住对方的矛盾,正对论敌之要害,给予致命的一击。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指出:“况且即是笔战,就也如别的 相似文献
9.
邵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给先生取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对此,瞿秋白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专’在‘杂’里,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意义。”(《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的,鲁迅杂文的战斗作用与艺术价值是得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主义战士史沫特莱曾经这样评价先生从事的杂文创作:“他把他的笔只当成一种武器——简直是一枝匕首——用来批评政治。……通过这些政治批评,畅流着中国的和西方的二支文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郭海军如同情感特征是鲁迅杂文的本质特征一样,形象特征也是鲁迅杂文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这种形象特征并非指杂文所必须运用的某些形象性因素,如形象化的语言、手段等。因为如果只把鲁迅杂文所含有的形象性因素理解为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宋学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杂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同鲁迅杂文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鲁迅生前,特别是一九三三年以前,鲁迅本人以及研究者们并未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之为杂文;一九三三年以后,特别是鲁迅逝世后,才逐渐将其命名为杂文。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杂文”命名并未提出质疑;近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用“杂 相似文献
12.
莫玉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读过鲁迅杂文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感到深刻、有趣、犀利。为什么有这样感觉呢?这与鲁迅的思想认识及其写作方法、使用的语言有关系。一所谓深刻,一般指对事情或问题的认识程度而言,它和肤浅一词相对应,能够抓住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从他的《故乡》发表后;逐渐形成了乡土文学派。自然,他的小说表现了浓郁的乡土色彩。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写的地点——鲁镇、未庄、庞庄、S城、咸亨酒店……都是故乡绍兴一带村庄与小镇的化名;写的风物,也是江浙一带的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14.
李鸿雁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6(1):96-97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之一。他的文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杂文 ,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行径。杂文 ,虽古已有之 ,但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思想批判 ,像投枪、像匕首似的战斗武器 ,则是由鲁迅所创造而又由他发展成一个成熟高峰的特定文体的。鲁迅杂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成就。鲁迅从 1918年开始写杂文 ,他的前期杂文 ,内容十分丰富 ,始终贯穿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要求科学与民主的思想。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 ,鲁… 相似文献
15.
张如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5)
中国的讽刺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早在夏商周三代,就盛行着“箴”这种文体。它以攻疾防患为其要旨,被比喻为治病用的“针石”。它揭露人们和社会的过失,但与诬蔑、诽谤、制造谣诼毫无共同之处。在文字上则非常讲究扼要准确而有深义。“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刘勰深刻地总结了“箴”的特点和传统。另外,又有“谐隐”这种文字。它也箴戒嘲讽,振危释惫,但或者以一种幽默悦 相似文献
16.
陈宏遂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6,(3)
艺术构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与一个作家对生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以及艺术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先生是一位作家,然而,他首先是一位战士。他写了许多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这一切作品好似一棵大树上的许多分枝,它们都扎根于同一土壤——对人民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都是为了战斗。但是,杂文毕竟不同于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鲁迅说:“况且现在多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于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 相似文献
17.
杂文虽然自古有之,但是,到了鲁迅手里,经过他的改造与创新,却成为一种独立的“鲁氏文体”。鲁迅杂文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表现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一、战斗性与移情性大凡进步的杂文,都具有一定的战斗性。而鲁迅杂文战斗性的特质则是“韧性”。所谓“韧性”,鲁迅曾作过解释:“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的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法的,而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提倡这种“韧性”,主张要象兽性那样一口咬住不放的“咬筋”,对付各种旧势力。 相似文献
18.
王献永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从古至今,为诗为文,都十分讲究章法结构,谋篇布局。有人将此比之为宫室建造,“必先定规式”。明人王骥德说过,写文章“必先分段数,从何意写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并说“此法,从古之为文,为辞赋,为歌在皆然。” (《曲律·论章法》)。李渔在《闲情偶记·词曲部》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讲述戏剧结构问题。这说明我国古代艺术家、文艺理论家们对于作品的艺术结构是很重视的。所谓文章 相似文献
19.
柯翔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武器,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特别是反驳,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对鲁迅杂文的反驳艺术作一初步的探讨。 运用双刀论法,左右夹攻,置论敌于死地双刀论法就是二难推理。它在反驳中能使论敌陷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鲁迅娴 相似文献
20.
杂文标题的制作艺术浓缩了杂文写作的特殊技法,从赏析杂文标题入手,并进而掌握杂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是一条被忽略了的、切实可行的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