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2.
蓝江 《学术交流》2023,(11):29-40
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是数字资本究竟从何处获得利润,数字劳动何以为数字资本和平台资本提供剩余价值。为了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实际上的从属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也让我们理解工人的身体以能量或劳动力的方式依附于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身体被贬低为纯粹的能量储存器,与作为不变资本的机器联合成为具有生产出“机器剩余价值”的机器,而机器反过来奴役了身体,让工人身体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在数字时代,物质机器已经被无形的行星规模的算法机器所取代,但算法机器奴役的不再是工人的身体,而是广大被数字化的用户。这样,物质性机器剩余价值概念逐渐变成了无形的算法剩余价值概念。  相似文献   

3.
“生产劳动”概念新解赵汉平活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剩余价值论乃至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大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本观点尽管传统,但不能动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实体理论,从多...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那末,剩余价值论则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灵魂,是马克思对经济科学最伟大的贡献。剩余价值论贯串于《资本论》的全书,它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论》是从第一卷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真是起笔不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的重要性是人所公认的。然而,《资本论》中的这一部分也是引起争论最多的篇章。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些探讨性的意见,即:(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三)人口问题。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如马克思说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当然不是赚一回钱就洗手不干,他们必须不断地把资本投入再生产运动中去。“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  相似文献   

6.
杨彬 《求是学刊》2000,1(3):50-5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谭国宪 《探求》2001,(6):54-55
一 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构成的原理,商品价值W=C+V+M,其中的C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过来的,V是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劳动者用于生活消费,在生产过程必须重新生产出来,M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它只能由劳动力创造。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的增殖与劳动相关。到了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商品价值的C和V部分,转化为成本价格,而M则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从而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民 《社科纵横》2003,18(6):17-17
马克思能够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把实践观念具体化为劳动观念 ,并且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废除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 ,而是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的运作,仍然是由活劳动推动的。这一发现必然使马克思走向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0.
鲁品越 《创新》2016,(1):16-22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甚至将其当作后者的一个别支,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的产生原因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理论。旧劳动价值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来源,其中有的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一切成本归根到底是劳动成本;有的从先天的道义角度,认为劳动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交换价值的回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它不再把劳动仅仅看成个人的活动,而是看成创造历史的作为总体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着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集体生命的结晶的价值实体,通过使用价值载体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物质化的社会关系。于是通过社会总劳动所生产的全社会的产品体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物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剩余价值一般陈文玲剩余价值作为增殖的资本进入流通,使流通不断地发展和扩张,剩余价值是流通中比较敏感的问题。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所创立的理论,“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①因为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的劳动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如果从是否创造新价值或国民收入的角度进行考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系统中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其产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一是那些不能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其产品(凡是收费的)尽管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而获得了一种商品形式,但并不真正具有商品的内在属性。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劳动产品的价值确定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这是马克思阐述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日本垄断企业分配结构及其特点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王晓明利润(即剩余价值)和工资,是企业从业员工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新创造价值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分配的主体对象。本文拟对日本垄断企业利润、工资的分配结构及其特点做一初步探讨。一、日本垄断企业利...  相似文献   

14.
一些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分子竭力证明,马克思的学说已经陈旧过时了。当然,他们也愿意承认,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的确揭示了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弊端。但是,他们硬说那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变化和“改善”,以致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似乎只有保留历史的意义了。所有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断,其特点就是明显而故意地忽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资产阶级占有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由列宁及其后继者根据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新的历史经验全面发展的马  相似文献   

15.
产品质量的经济含义马克思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中分析产品质量差别时,采用了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接近相同的商品”,即用正常水平或中等水平的产品作为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按此论点,质量高低不等的单位实际产品中包含的使用价值就可能高于或低于使用价值单位,正如马克思所说:“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通过产品量的增加而是通过质的提高而提高”。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产优质产品的社会劳  相似文献   

16.
本刊 2 0 0 2年第 5期译介了意大利两位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两篇研究和争论文章。进入 2 1世纪以来 ,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新一轮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论战热潮。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资本论》被推崇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而他的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家们”虽然千百次地宣告已经“驳倒”价值理论 ,或者断言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争论 ,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生命力依旧 ,它的真理性不可磨灭。而在当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再次出现这样的讨论也绝非偶然。事实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资本、剩余价值和剥削等学说没有也不可能过时。关于目前这场争论的意义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它“也许是一个信号 ,表明不带偏见地进行反思的时机又开始成熟”。当前 ,我国理论界响应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的号召 ,正在展开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为此 ,我们从国外有关论争中再次选择两篇论文 ,译介刊出 ,供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及时解决的重大政策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科学确立的基本理论原理。我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工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范畴和基本规律,不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而是工益和工益规律。试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  相似文献   

18.
蓝江 《学习与探索》2024,(2):1-9+185+176
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需要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形式的变化。从产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在产业劳动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变化为产业利润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产业利润需要进一步与商业利润、地租、利息、物流和仓储等领域的利润进行重组和分配,形成价值形式的第一次重组,即空间重组。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诞生了虚拟资本,而事实上参与分配的是面向未来的剩余价值,即价值形式的第二次重组——时间上的重组。在数字资本主义及其平台的作用下,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将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变成“人力资本”,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从而让劳动价值形式再一次发生变化,让可变资本的部分变成数字平台掠夺和收割的意向,即价值形式的第三次重组——生命政治的重组。  相似文献   

19.
安锐 《唐都学刊》2003,19(2):151-154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和回答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