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的皇家墓葬中独具特色:洛阳皇家陵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皇家陵寝相比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此建皇陵的朝代也最多,时间延续也最长。洛阳皇陵丰富了我国陵寝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洛阳皇家墓葬地位重要,对封建社会的治理、提倡节俭之风、促进雕刻艺术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洛阳皇陵在美学上又具有崇高、雄伟、深重和沉郁之美。  相似文献   

2.
东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在丧葬礼俗上,为适应几代人合葬的崖墓、穹窿顶墓、前室横列墓及其大家族墓地相继流行。陶质楼阁、田地、仓、灶、井、家畜、家禽模型与侍俑、乐舞俑、农夫俑以及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所见的手工作坊、牛耕、放牧、桑园、池塘、盐场等表现官僚地主封建庄园经济特点的新葬俗,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代表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束缚人民思想的四大绳索,在墓葬中亦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肖小勇 《西域研究》2013,(1):50-60,141
本文对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涉及史前时代的墓葬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墓葬类型与年代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同时体现文化的多元特点,这不仅反映在同一墓地,也反映在不同地区上.  相似文献   

4.
5.
西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离开奴隶社会仅二三百年,旧的生产关系、传统思想和奴隶制的残余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在墓葬形制、棺椁、礼乐、绞衾制度上,还保留其奴隶制时代的色彩。西汉中期以后,旧奴隶主的复辟势力已经过去,西汉王朝的国家机器臻于完备,大土地所有制急剧发展,家族茔地、凿石为室的崖墓,小砖券墓、单穹窿顶墓、壁画墓等应运而生。礼乐制度衰微,伴之而来的是玉衣,陶质仓、灶、井、风车、碓房模型明器,猪、狗、牛、羊家畜偶像,奴仆俑、操作俑和墓主死后升天、车马出行、牛耕耧播、历史故事画像等表现官僚地主封建庄园经济的新葬俗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6.
察吾呼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新疆天山南麓地区的考古文化,该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本文通过对开都河南岸的古代墓葬文化内涵的介绍分析,认为这里的石围墓属察吾呼文化晚期遗存。文中还论述了察吾呼文化的分布区域和主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两汉民歌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有一个通识:相对于西方源远流长的史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短章为主.因此.先秦民歌是抒情诗已成为最基本的文学史常识.笔者对故意翻案以求标新立异的作法不以为然;不过笔者深切地感到:对中国古代诗歌所做的“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划分相当含糊,基本上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其根源在于对西方相关文学理论的割裂与误用:从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叙事理论看来,先秦两汉民歌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渐受重视,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随着这一学术热潮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不少研究者视野狭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区域本位”意识。在这种“乡邦”观念的制约下,不少研究者在论题的选择、资料的取舍、论点的阐发等方面,都很难做到合乎学术规范。如何克服和纠正区域研究中的这种“误区”和“偏差”呢?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拓宽视野,增强全局观念,始终将区域研究置于整体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思量和观照。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从南北文化交流的角度,探析中原华夏文明的…  相似文献   

9.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今固原设置安定郡,为固原走向兴盛之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在环绕固原城周围的北塬、城西、南塬发掘了两汉时期的墓葬群,出土了诸多精美文物,有色泽鲜艳、光滑莹润的釉陶器,有大型生活实用铜器,有装饰工艺先进的饰品等。这些丰富的考古学材料,除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对研究当时固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0.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12.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 ;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 ,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 ;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 ,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两汉散文兴盛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散文的繁荣兴盛是时代、作者和文体间相互影响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定的时代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士人将散文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散文自身的特点和文体间相互影响更推动了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最初并非文体概念,而是一种理论价值判断.从先秦庄、荀到汉代桓谭、班固,小说逐渐摆脱原生含义向文体意义的小说迈进.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出古代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民间性,二、口语性特点,三、故事性.在文本意义的小说形成过程中,先秦两汉史书和典籍的故事性又促进了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郑晓慧 《兰州学刊》2009,(2):124-126
墓葬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面反映人性与社会组织的“镜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记忆”。保护墓葬文化遗产是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化时代,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保护和保存古老的墓葬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同时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古代墓葬,让人们对墓葬文化有正确、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谢瑞东 《学术论坛》2006,(8):175-180
先秦两汉是中国法制观产生的初期,在学术思想界影响巨大的儒家与法家的法制观及其激烈相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然而,儒法两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其法制观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相互对立之中又有某些统一,最终确立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儒家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墓葬作为古代埃及人重要的文化遗迹,反映了他们当时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古代埃及人相信来世永恒,形成了太阳来世和奥西里斯来世观念,其墓葬形制、结构外观的变化,与他们所追求两种的来世观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有关。但是,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出现了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和否定来世的变化,这在关于山谷节俗的墓葬壁画场景叙事和墓葬铭文中得到相互印证。这种生死观的产生、变化与古代埃及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王权政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墓葬是渤海政权的主要遗存之一。渤海墓葬分为三种结构六种类型,即土结构中的土坑,石结构中的石圹、石室、石椁(棺)和砖结构中的砖室、砖椁。六顶山墓葬中占总数一半以上、多为中小型的土坑墓属于以粟末部为主的靺鞨人的墓葬,石结构墓葬中的大中型墓葬则是自营州东奔、构成渤海政权初期上层掌权者的粟末部、白山部靺鞨人和高句丽人的墓葬,这部分人正是日本古籍《类聚国史》中所记载的包括"都督"和"刺史"在内的"土人"。位于"土人"之上的渤海王族大氏是曾附属于高句丽的粟末靺鞨人。  相似文献   

20.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时宋词有较影响:一方面,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对词体形成有潜在影响.另一方面,他和他的诗句本身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宋词中,是宋词构成意象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