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2.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诗人不能拯救世界,但能拯救自我,白红雪就是一位企图通过反抗与亲近来拯救自我的诗人。他一方面在反抗中自我拯救:面向个人的自我反抗和谴责,通过严酷的自我解 剖在重拾信仰中实现自我拯救;面向他人和社会,将自身融入到“他者”或集体里进行“一体批判”。另一方面他在亲近中自我拯救:不拒斥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益成果, 从对现代文明病的拒斥出发,进一步走向对旧日家园、身体和那些具有同一性质的精神巨人的全面亲近。通过反抗与亲近,白红雪完成了具有某种超越个人、集体或时代意义的自 我拯救。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作为“主观-客观”的二元逻辑的一元,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显现,成为“大写的自我”、“先验的自我”,逐渐成为近代哲学的主旨。在主体性完成最高等级建构的同时,也遭遇到诸多的困境。主体性不仅导致了“主一客”二元的对立和分离,而且几乎把本体论中“神”的荣耀全部接收过来,成为整个世界的先验的中心和主宰。这种旧哲学观无疑需要批判与超越,需要破除主体的宏大“元叙事”,解放“他者”的生存意义,尊重和支持“他者”的政治旨趣。因为精彩的世界,不仅是由我创造和生活的,也是“他者”创造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从关学追求、选材、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对晚明性灵小品的继承和超越。梁实秋在美学追求上讲究闲适和情趣,但他能保持学者本色;在选材上讲究“小”和“近”,但更注意表现普遍的人性;他行文简洁,却又借鉴了西方随笔写法。  相似文献   

6.
在后理论时代,文学中蕴含的情感性、对抗性、超越性等崇高价值被频繁提及,文学批评直面文学遁入困境的时代焦虑,不断呼吁审美传统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美学主张被布鲁姆概括为“莎氏崇高”(The Shakespearean Sublime),“莎式崇高”通过“自我-他者”的双重意识辩证视角揭示文学史中“当代自我”与“历史他者”的双向建构与超越,重申对审美诸要素的再分配,在经典的不断起源中安顿个体生命,进而弥合个体经验和宏大叙事的裂隙。  相似文献   

7.
红柯小说以新疆草原大漠为背景,极力彰显人的神性,使读者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神性存在和人性本真的意境与快意。在普遍的欲望化书写中,红柯小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学书写的神圣功能,他超越了文学的世俗教化和娱乐功能,进入了文学叙述的神圣化自我救赎和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作为具有强烈实践性、先锋性、开放性和反思性品格的间性学科,随着“居间性”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基础,如何创建基于间在性之上的跨越关系就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情形下,参与比较的研究工作者的身份就成了该学科发展最主要的焦虑因子。法国比较哲学家朱利安提出“迂回与进入”的跨文化比较策略,倡导从基于自身立场而经由他者文化来达成自我文化的转换与创新,在不断汲取他者文化异质性元素并持续地对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真正确立起自我的身份,这种寻求异质性的跨文化“间距”策略或许不失为一条可资借鉴的“求异”路径。  相似文献   

9.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宗周对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有独到见解 ,认识到理是人的抽象思维的成果 ,理性思维可以超越有形的限制而达到无限 ,并主宰万物。但他将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直接同一 ,同时将“独体”作为人的意志本体 ,主张理智与意志相结合 ,以抑制主体感性存在的生命欲望 ,这使他的自我观表现出禁欲主义色彩。他的理想自我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然后完善自我 ,成圣成贤。他从本体论、价值观、认识论三个层面都得出超越生死的结论 ,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自我观与内在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人性论如何超越唯心与唯物的两极诠释傅佩荣最近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傅佩荣先生在(台)《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8期上发表论文,对儒家人性论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凡主张人性即是“无限智心”者,则为唯物论;还有第三种说法是针对两极诠释予以超越.所谓...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描绘炮火纷飞的战场,但不是对前线战事的简单实录;他的抗战小说渲染豪迈的英雄主题,但不是宣传流行的政治理念;他的抗战小说塑造英雄人物,但不是为了呈现“好”与“坏”、“勇敢”与“懦弱”等二元对立的命题。他的笔触锋芒超越了文学功利层面直指战争的本质和人物在战争语境下的复杂心理,描述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摧残和人性的变异。在当时充满政治斗争气息的抗战文学格局中,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显得别具一格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认为,无论是以伽达默为代表的当代解释学,还是其所试图超越的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太为代表的启蒙解释学,尽管差异很大,都可以看作是为己之学,即其目的是解释者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作者在这里则试图提出一种目标不同的解释学,即为人之学.这种解释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自我理解,而是要理解他者,而且不是为了自我理解而理解他者,而是为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而理解他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寻找与他者行为处世的道德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田中禾是一位一直在坚持艺术形式探索和不断自我超越的作家,他关于乡土中国的书写以及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位置。长篇新作《父亲和她们》就是一个自我超越的最新成果,作品有力地呈现了两位母亲的形象,她们不同的人生向度的后面,贯注的是作家深层次的人性思考,并借此展开作家对独立与自由的个体精神的反思和追问。  相似文献   

16.
《红字》和《祝福》都讲述了女性自我在强大的他者社会里遭遇不幸和受到惩罚的故事。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和祥林嫂身上集中体现着他者建构下的自我生存困境,凸显出社会中他者伦理缺失和自我言说的困难,她们迥异的命运结局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观和救赎观。霍桑和鲁迅对自我和他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关照对当代网民暴力行为具有警示意义,他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为推动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7.
“行为”是卡罗尔·华迪卡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概念.“行为显示位格”是他的基本主张,包括两层含义:行为和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成为人需靠行为的“超越”与“整合”.“超越”指人因其自由行动而能超越限制,借着自我决定来完成自我;“整合”是对人本体论意义上的统-的维护.卡罗尔·华迪卡的哲学人类学颠覆了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重建了思考对象与思考过程本身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建构彰显人性的学习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学习型组织中蕴含的人本思想。人是企业的主人和灵魂,而学习力是组织向上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创造的本源。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以“自我超越人”为人性的假设,复归了完整的人性,为员工的自我实现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使员工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这种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浪漫主义思想具有关怀人性、追求理想、批判现实的精神气质,但浪漫主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超越浪漫主义,也是青年马克思新世界观构建的一个路径。青年马克思超越浪漫主义,建构新世界观之路经历了在“诗歌幻境”中与浪漫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在“异化现实”的痛苦中开启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在“实践反讽”的基础上超越了浪漫主义这3个阶段。3个阶段的深化促使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批判继承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并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将实践引入新世界观建构中,实现了对浪漫主义的方法论、人性观与历史观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和思考,到其晚年才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研究费孝通的思想也便是研究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在寻求“从实求知”地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余,费孝通思想中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以超越自我,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这成为费孝通晚年思想的精华。理解费孝通思想的途径或许有多种,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是一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