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应当走中国特色法学发展道路,坚持和弘扬法学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应当坚持和突显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政治性、人民性、包容性、创新性及法学体系的中国特色等属性特征.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法学科是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时代的产物。民族法学是法学领域的重要学科,民族法制建设之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民族法学科的发展历程做简要回顾,概述其历史使命的一些动态。  相似文献   

3.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全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长期没有搞清楚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进一步探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主题和框架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是围绕三大主题展开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该理论构成了以三大主题为核心、多方面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的主题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柱,第三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三个层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近平法治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它带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品格,是一个具有显著中国风格的法治理论体系,是广东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纲领.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是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总方向十年来,怎样看待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实践已有成就?总的说,主要看我们在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新体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创新。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本身内容而言,它离不开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要建立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怎样理解这一科学管理体系的内容?根据我们的理解体会,是指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按照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营方式,讲究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法学的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与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学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积极研究中国法学发展中的问题,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里,江泽民在邓小平初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体系。江泽民价值观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价值观思想,以13年的艰苦探索为实践基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价值观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四个主要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中国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创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水平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未直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但他关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的论述,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邓小平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法学的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与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学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积极研究中国法学发展中的问题,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人本法律观的提出与深化,正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究竟如何建设、怎样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在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的观点和看法。张岱年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创造的综合"论的文化发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在总体上具有时代性、求实性、实践性、辩证性、开放性、创新性、人民性等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对深入理解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传统中国处理德刑关系的历史经验入手,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主线,重点论述“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中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德兼治”符合当代中国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