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文学潮流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考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清晰的画出文学思潮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的清晰图谱。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文学越来越感到一种焦虑,过去那种处于社会思想中心的优越感随着这种转型正一步步走向边缘,那种对社会政治、民族生存、生活价值等等的宏大诉求本应成为理想的一部分,却在当下的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显得高、大而空,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同时,那种文以载道的传统却被某种经济价值的语境逼到了某种可笑进而可怜的程度。文学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社会思潮以另一种形式演绎当代的政治自由与思想狂欢,文学在走向边缘的时候,另一种生存姿态正悄悄降临。当今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无疑给文学另一种启示,只是,这种发展趋势还在初期阶段,很多作家只是处在尝试阶段,但另一批不为严肃文学认可的网络写手却已经在茁壮成长了,从这一点看,文学的生存焦虑倒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传统的表达方式是应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2.
个人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潮,这个思潮涉及到了国民性改造、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批判、人的解放和人格独立、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理想与社会革命等等许多具体问题。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具有极端和空想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义观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消退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屠隆是晚明文学由复古思想向性灵思想过渡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新气象。屠隆的情欲观对其文学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屠隆早年受复古论影响并有所超越,注意到了复古派理论与创作的缺陷。后期,屠隆拈出性灵论并不断发展,以性灵论文学,讲佛理,主张文与道合为一。与屠氏同时,论及性灵的不只他一人,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屠隆后期的狂放,是其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后沉迷佛道、追求自适、求解精神痛苦的真情流露。屠隆逐渐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个性张扬、思想激进。随着上述情欲观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屠隆开始要求文学表达一己真情,以创作符合(适)自我个性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标志着他的文学思想亦相应转入性灵阶段。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观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领域呈现着重实用、善综合,主客体混融一体的思维特点。在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科技思想理论始终被制约在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藩篱内,从而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章士钊一生的思想 ,揭示了 2 0世纪中国思潮变迁中两个重要现象 :1 .革命者的产生及其成熟。 2 0世纪中国有一世所罕见的现象 :不同类型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一茬又一茬地涌现。他们一上场 ,慷慨激昂 ,勇于献身而又不可避免具有各种革命幼稚病。如何走向成熟 ?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 .中国特点的追寻。作为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大国 ,最牵动知识阶层心灵的问题之一 ,是如何保持国家的特色 ,让中华文化重光。由此也引出一连串是是非非 相似文献
7.
8.
文章通过对中国史学家与秉笔直书的论述 ,阐明了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古代史学家的高风亮节 ,代表着中国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激励思想和管理方法,如,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的“选贤任能”,“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激励思想;“身先士卒”,“上下同欲者胜”的激励思想;“赏必行,罚必当”和“礼法相济”的有效管理办法,等等,这些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管理学财富,现在看来,对现代组织选人、用人、增强凝聚力以及赏罚分明的管理方法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的思考--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主体间精神对话的方式,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其三,要正确处理“史”(资料搜集)与“论”(理论阐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饮酒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文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从上古到北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人心态不同,饮酒动机、态度自然也就不同,不同的饮酒动机、态度造就了几种有较明显差异的酒徒类型,依时代次序先后为及时行乐型、韬晦自全性、道家境界体验型、迷狂型和儒家境界体验型五种类型。五种类型演进的轨迹甚明,极大地丰富了酒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诗歌酬赠是以诗歌创作为手段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礼尚往来为隐形规则,由此产生了具有酬赠承诺性质的“诗债”之喻.它是指在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之后,未能及时酬答,如同负债.通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诗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比喻体系,在频繁的诗债索、偿活动中,既有友情与闲情之乐,也有诗债大量积压与偿还急迫之苦,而后一种心态更加鲜明强烈.因为当诗成为必须往来酬酢、索偿的人情债的时候,作诗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身不由己的应酬,带来了相应的苦恼.也有人对诗债保持理性的态度,索诗时不咄咄逼人、有所节制,偿诗时合理有序、随机应变,有效地减轻了诗债之苦.除了人际关系中的诗债之外,人们还通过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为诗债中的相关方,完成了一次次诗歌酬赠的假想,显示了诗歌酬赠之风的心灵化. 相似文献
14.
官箴既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内部对从政者的规劝、告诫之词与公认、沿用的惯例,又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一个子目的名称,专门著录那些阐释施政行法之道与儆戒训告之词的典籍,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为官者的行动指南和处世准则,又有为官者长期施政执法的经验与惯例。其中关于清廉为官的议论与诠释非常深刻、全面,将清廉看作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与道德准则,并就如何清廉为官提出了节俭、戒贪、律己、约束等具体措施,对当今消除腐败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17.
从宗族、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去考察,关东古代家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一是家、族、国为一体的宗族家庭;二是家庭婚姻的多维形态,即古代婚姻的多样性与近代婚姻的变异性;三是家庭中封建礼教的淡化与人伦关系的松弛. 相似文献
18.
法家学说的反噬现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但是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最近张祥龙教授就这个问题做出了新颖独到的分析,同时也开启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视域.以此为基础,通过剖析法家理论对君主素质的要求、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遭遇,以及法家学说的内在矛盾,希望进一步揭示法家学说反噬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历代母教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的基本观念始终未变。这一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全力启动母亲教育工程,提高中国母亲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现实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