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复古意识极为浓烈,文艺上的退化史观极为盛行.在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看来,朴散、法立的文化历史是一部诗性精神日渐凋落、艺术灵性益发枯萎的历史.后世复古诗学所描述的晋、宋以来"真朴渐漓"、"淳朴愈散"这一诗歌淳朴浑融境界日渐散失的诗史现,就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历史哲学"在诗学中的移植.而严羽、七子派所崇尚的"气象混沌",亦更多的沿袭了道家浑一不分、混沌未凿的元古精神.老庄所称道的"朴"、"混芒"、"浑沌"、"大",就是其复古诗学所称"气象混沌"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可以通过观察动物以及风云的异常,预测即将到来的降雨。"浴猪"与"黑猪过河"就是古人利用猪的习性与气象的变化预测降雨的方法。因此猪逐渐被神化为地上之河伯、水神,另外由于受到"天豕主沟渎"这一古代星占学说的影响,地上之河伯与天上星宿"天豕"皆为猪神形象的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西游记》中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受此影响产生的。这一演变体现了古人从自然观察开始,到民间信仰的形成,再到影响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深刻诠释了文化形态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性、融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而文化形态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猪八戒原型来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仁学宪政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儒家仁学包含深刻的政治治理思想和鲜明的政治实践趋向.从不成文宪法角度看,中国古代已有较强的宪法意识,古人提出的统邦国、治朝政、彰善恶、直法律等宪法观念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宪政所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儒家宪政主义所主张的明宪直法就是依人权修宪法,依良宪定法律;明宪直法的主要内容是据宪理制宪则,依宪法定法律.仁宪观、义宪观、礼宪观、智宪观、信宪观是儒家所讲的宪理的五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少良 《学术交流》2012,(12):166-171
中国古代的类比思维,是古人学术和文艺思维产生的源头,其思维过程以观物取象为途径,具有表象运动的特性,思维结果结成具态的观念意象。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比德"观念的哲学基础,"比德"审美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比附某种社会观念,在社会意义下来理解自然美的属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比德"审美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在于取象模拟,物我为一,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它的结构方式和创造审美意象的手法,不仅在文学艺术,而且在广泛的审美文化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7.
战继发 《求是学刊》2012,(5):147-152
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所秉持的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良田豪宅,而更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给子孙留下精神财富的置业观,已使置业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这种思想根源便成了颇值探究并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稽史钩沉,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置业观的重要思想根源在于其崇高美好的人生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朴素高洁的奢俭观、高风亮节的义利观、出仕为民的民本观、极具智慧的祸福观、理智清醒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8.
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诉讼观念上的反映.应该深入发掘"无讼"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符合的合理内核,使其能够促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实现法的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9.
南生桥 《唐都学刊》2001,17(2):65-69
中国古代梦学的著名命题"想因说"有他自己的含义;对比苏轼、唐顺之等古人的论述,可以辨析钱钟书、刘文英等学者对其含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切生命均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性规定",人也由此将自己智慧与情感的光束集中地投向时间,从而在人类思想及艺术史上形成了一个永恒的时间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人类最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尤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中国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直接吟咏时间的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时间感受,中国诗歌中具有明显时间意味的意象丰富之极,如"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年不再来/百岁忽我遒".(曹植《箜篌引》),如"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如"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