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实的生产要素(简称FP)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伴生物而出现,并非偶然的经济现象和单纯的企业行为。它呼之而出应运而生,必然性就在于它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改革与整治、发展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应当跳出具体FP流动与组合的感性和个性的认识圈子,现实企业的动因具有多样性。找靠山者  相似文献   

2.
霍秀媚 《探求》2006,(Z1):82-83
一 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应的概念,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政治与经济、生产和流通、人口与资本、享乐与需求的集中地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一定地域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居民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质量互变过程.城市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综合形态,不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的转型,更是以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为基础和前提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化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更新引起的深层次社会变革的过程.城市化同时又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转型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杨屹 《学术交流》2003,1(9):63-66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获得解放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同时,作为社会规律,它又是具有所在社会特点的特殊规律。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蕴意不是指生产力按其自身规律持续发展和冲破障碍获得解放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在认识和掌握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用改革的方式来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运动周叔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运动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兴建,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依仗聚集起来的经济实力,利用劳...  相似文献   

5.
1978年起步的、由四川开端的、从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入手的经济改革试点,正在全国范围内有领导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把统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改革成为自负盈亏的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或者把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成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直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老的工农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6.
七月七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召开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讨论会。与会者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的相适应。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中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愈发严重和明显,政治体制不改,必将要窒息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体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任何一种政体不可能一经产生就是十分完善的,也不是一次外科手术式的大变革就能使之健全的,它是一种运动发展的过程。(3)政治体制内部各部分结构相互不协调、不适应,要求改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官僚  相似文献   

7.
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基本任务.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胸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相结合以解决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道路,生产的发展由盲目模仿到走出自己的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力概念有广狭二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文中曾下过定义:社会生产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即社会对自然的关系和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我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可以商榷的。客观的现实的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力始终是运动着的、活的生产力,但现实的生产力只能在生产关系中活动。这种现实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犹如物理意义的力的活动过程。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之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商品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关系从经典作家的“生产关系”中剥离出来,提出“生产力运动的经济形式”这一新范畴。认为商品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形式中的一种。当代社会生产力的现代物质技术形式与商品经济形式的统一,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地。当生产力的商品经济形式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由此影响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也采取商品经济形式时,这种经济形态便被称之为“商品经济”,从它的调节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这种社会经济便是“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组织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现代改革时代的关键,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如何解决人口流动、就业、保障以及受教育不平等和流动受限等问题,是当下城市经济改革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内涵进行阐述,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过程中从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农村内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最后,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资金投入力度等面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挥的新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范畅 《学术交流》2013,(3):5-11
传统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单通道线型结构为主要特征,每一级权力点对于下一级来说都具有绝对权力。线型权力结构是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只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社会的稳定性能迅速降低。因此,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改善权力运行机制,重心在于调整线型权力结构,建立多通道环型权力结构。这种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权",不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原则的权力重新组合,而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权力运行模式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劳动是对自有人类劳动就一直存在的一种劳动现象的新概括。创新劳动不仅创造人类尚未有或部分尚未有的新的使用价值 ,而且创造超常价值、特别是超常剩余价值 ,因此创新劳动及其创新成果是核心生产力。创新劳动与重复劳动的对立统一、辩证运动 ,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并通过创新劳动及其成果 ,特别是重大创新成果实现跃进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创新劳动及其成果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都得到科学定位 ,是一种最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模式 ,全面实现这种模式就是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跃进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合乎生产力发展的流动。即它既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使用的集中化、大型化,也不仅仅是生产组织的一定形式。它要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使得无数分散的个别行为合成为有效的社会总体行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判识的确立,从客观角度乃至社会范围揭示了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意义,这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分析,重新审公有制(国有制)与社会化的关系,进而打破国育制=社会化这一传统理论定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调整已经进行两年多时间,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出路,关键在于搞好调整与改革。我们必须按照调整结构、稳定经济、逐步改革的大章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国民经济调整、改革不断地推向前进。以调整为中心来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同时在全面整顿企业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一次大改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协调,较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广泛深入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流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仅就社会流动形成的原因、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以及社会流动的正反效应和对策谈几点浅见。一、社会流动的必然性从本质上看社会流动作为一种以人的流动为主体的社会现象,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差别决定的。首先,社会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业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生产力对社会流动的必然要求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一、改革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面改革时代的到来。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灿烂的黄金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改革是人心所系,人心所向,这是我们民族生机焕发的表现。二、改革的主体是人。第一,改革需要人去进行;第二,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构成人民的亿万的人。人(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导致生产力的解放,从而使改革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17.
论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唐都学刊》2004,20(3):98-100
生产力系统自我运动最深刻的源泉来自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即主体的需要以及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客体不能完全满足主体需要的矛盾和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海华 《探求》2002,(Z1):8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更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我们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通过我们党的领导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代表中…  相似文献   

1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观结合任何领域的经济活动,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种统一,就形成各种经济实体:微观经济实体(企业)、中观经济实体(部门和区域)和宏观经济实体(社会)。 中观经济作为一个实体,必须具有两重性质:技术性质和经济性质。 从技术性质上说,无论是部门还是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力系统,也就是中观生产力系统。其中每个部门和地区都可以从事独立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互相连结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然,部门和区域的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的生产,但在技术上这些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完成。这是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张显复 《学术交流》2001,46(3):26-28
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可靠保证.当政治思想工作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时主要表现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对生产、技术,操作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政治思想工作推动精神生产力发展时,主要表现在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运用精神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资料不断提高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