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了1981-2015年湖北省污染综合值,并利用索洛余值法和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湖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测算了各投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对湖北经济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湖北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巨大,特别是2000年后. 相似文献
2.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7):30-38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具备时变截距项和时变斜率参数的随机趋势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和卡尔曼平滑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并运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方法分析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来源,识别全要要生产率变动、资本和中间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和中间投入的一阶斜率参数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且中间投入的一阶斜率参数远高于资本投入,各省中间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远高于资本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强于资本要素积累效应;由于资本和中间投入一阶系数显著时变上升,资本和中间投入的技术进步偏离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来源,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8~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发现资本和技术是兵团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源,兵团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建议兵团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优化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提升全要素贡献率,从而促进兵团经济待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1978~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考虑劳动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中存在的分歧,比较了各种处理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发现是否采用剔除方式处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但要素产出弹性对不同剔除方式以及劳动异质性并不敏感.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来自技术进步、创新和要素优化配置的贡献仍然很小. 相似文献
6.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1978~2001年江苏经济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测算了江苏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较高的产出增长率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将污染物及矿难作为“坏”产出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测算了中国1998~2009 年3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坏”产出约束下大多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负增长,但平均来讲企业的生产技术是显著进步的;在考虑环境污染及安全生产规制的两种不同情形下,分别有14家和16家企业发生过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技改和安全投入、管理效率以及滞后一期的技术无效率等因素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GDP煤炭消耗总量以及资本-劳动比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产率指数与人均GDP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使用知识资本模型引入跨区域知识溢出的空间计量变量,研究省际知识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将研究对象由公司或企业视角转换到区域视角,分析中国省域间知识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Christensen定义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度量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为因变量,描述每个区域将实际资本与劳动力转化为产出的效率。解释变量为区域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资本,其中外部知识资本反映了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贡献。研究中使用1998—2012年31个省份数据,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由专利指标构成。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区域相邻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同时从一个新的空间维度分析了地理接近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计量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模型下的研究大都肯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促进作用。放宽线性模型假设,以1 183个县域为样本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检验基础设施对县域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实体性基础设施(城市化建设和通讯)弱化了所在县域TFP,对毗邻县域TFP没有产生显著的溢出作用;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和金融服务)提升了所在县域TFP,但对毗邻县域TFP产生了显著的负向溢出。一方面说明实体性基础设施会加剧城市对县域的空间剥夺,另一方面又说明县域间对金融信贷和人力资源的空间争夺。因此,在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反经济周期政策工具时应更为谨慎。 相似文献
10.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使用丁伯根技术进步定量评价方法,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对西安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外开放、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市人口比例和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因素对西安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应着眼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改变科技资金投入的来源,优化要素的配置结构,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经济能够取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 两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 数据,在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 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较之高生产率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低生产率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就机制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 字经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渠道。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提升本地区 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1991~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资料计算了各省份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TFP),按照区域平均后的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省份的TFP趋同,并高于西部省份.从内生技术选择的角度,我们将TFP分解为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产出效率两大因素,对各区域TFP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以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技术选择类型趋同,但是东部和中部省份的技术效率远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方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分析制造业整体的TFP变动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率的趋势;并且将制造业各行业按照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不同类别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04年与2008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借助RD分解的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Bootstrap-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状况,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率达39.30%,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不是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 相似文献
18.
FDI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两面性——来自空间维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虽然关于行业维度的研究大都认为FDI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显著技术溢出效应,但却忽略了FDI 在空间维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因此,引入样本截面区位信息,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FDI对中国Malmquist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FDI在区域内产生了正向溢出、在区域间产生了负向溢出,FDI空间溢出总效应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FDI溢出的空间辐射能力有限,仅对距离非常近的一阶邻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使用经典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份1979—201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的基础上,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农业TFP增长分布的形状动态,应用马尔科夫链法考察农业TFP增长的分布动态,从增长的分布形状和内部流动性两个角度来评估中国农业TFP增长省区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1980—2010年间中国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明显的从"单峰"分布到"双峰"分布再到"单峰"分布的变化过程。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技术进步增速显著,技术效率则普遍存在恶化现象;另一方面,省际间农业TFP增长差异明显,可将其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四个"俱乐部","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表现为明显的"中间小、两头大"分布格局,绝对趋同现象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再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6):51-57
基于中国要素份额时变和要素禀赋存在空间差异的经济事实,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包含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并对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要素产出弹性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产出弹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现阶段大多数省份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逐渐稳定在0.6和0.4左右;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1992年为时间节点,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1992年之后波动幅度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