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与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系,颜钧追求"孔仁颜乐"的审美境界。具体来说其境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是仁谁生,是生明哲"的道德之境。由仁而来的道德境界是审美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其次是"完复天真"的自由之境。在颜钧看来,"天真"既是人性被欲望遮蔽前的心性状态,亦是去蔽后的最佳去处。"复天真"是一种超越,超越欲望的束缚,超越不自由的境界至自由的境界,人在这种超越中完成对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最后是"恢复初心兮乐悠悠"的情感之境。他认为随性自然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尊重,率性而乐是生命本真美的最好显现。这个由"乐"构成的情感之境就是颜钧审美境界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
移情还是感应:朱光潜论“有我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朱光潜曾对立普斯的"移情说"作过一些批评,但他总体上接受了立普斯"移情说"的观念方式,并试图用"移情"来解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朱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参与其中的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没有移情作用,是诗人于冷静回味中得来的。他还认为移情是艺术思维、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共同特点。然而,当朱光潜对立普斯、王国维进行批评时,其论证上的脆弱和矛盾却提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只能用感应而不是移情来说明。  相似文献   

3.
从存在论和虚无主义层面和对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进行审视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视角。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构建于非理性主义思想根基,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王小波和贾平凹关于虚无主义的“诗之思”执著于“存在”的虚无之境和“虚无”的自由之意,或通过对个体存在"虚妄"境况的省视和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困惑的体察,把文学从剥离了人之存在的叙述语境中带到了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上;或在荒诞乃至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掘发某种世纪末症候,重新打量、追询存在的意义,流露出一种对本体性存在的怀疑意识。不同的是,王小波的写作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虚无主义之旨,贾平凹的《废都》则明显披露出消极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可以理解为"本真",具有存在论或生存论的理论品质。庄子通过对"真人"生存状态的考察,形象地描述出这种"本真"生存的表现特征,并指出了作为"返本归真"途径的"心斋"、"坐忘"的精神体验方法。庄子哲学中"本真"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天人合一"。这种物我交融、主客同一的浑融境域无法用对象性的语言来把握,因此庄子采用了"寓言"和"卮言"的言说方式,间接引导读者去体悟这种"本真"之境。  相似文献   

5.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人类文化的两个维度,主要存在两种关系模式: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后者。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体用不二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这个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被束缚在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中,缺乏哲学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和批判维度;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形下之境又被理想主义的形上之境所牵绊,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科学判断,形成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自由的限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我们需要自觉地建设它们之间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6.
《细雪》和《古都》分别是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选题及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了很大的相似性,传达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文化意蕴。二人在经历了特征显著的恶魔之美和虚无之美的前期创作历程之后,又共同经历了向日本古典主义的回归历程。《细雪》和《古都》这两部作品是二者民族意识复苏、向日本古典之美回归的集大成之作。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日本传统审美的理想世界,那里是二位异端作家灵魂得以慰藉的心灵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疼痛"却是其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母题。毕飞宇以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作为切入现实社会和个体生命状态的一个角度,紧紧围绕异乡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淡化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苦难,主要致力于在文化碰撞与城乡冲突中表现异乡人在生存过程中体验到的疼痛,展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与普遍命运,在对异乡人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中,审视历史与文化,拷问人性,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一个可以被重复演绎的隐喻世界。嫦娥奔月是内涵丰富的远古神话之一,几后世文人把"嫦娥"作为寂寞之思的美丽载体和诗意生存的极致象征,亦在她身上肇启出关于现实生存和女性情感的思考与批评。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 ,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 ,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契而引发的生命终极之忧 ,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 ;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 ,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或逃避 ,而对文章崇高地位的肯定 ,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立足点,深入挖掘两部作品中艺妓的形象。首先,分析两部作品中艺妓形象的设定与作者自身经历的关系;其次,论述两部作品中艺妓形象的联系;最后,阐述川端康成描写艺妓的思想动机,希望可以为川端文学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其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野圣僧》与《雪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镜花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高野圣僧》与《雪国》都以“情趣与虚幻美”这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示了日本的传统之美。这是浓缩了近代表现形式和效果的“日本式”创作手法。泉镜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开创者,而川端则赋予了其川端式的表现内涵。“典雅、悲凉和幽玄”是二者的表现共性。同时,与“神秘、怪诞”的“镜花式”的表现特性相比,川端的“梦幻天堂”中潜藏的则是“虚无”的基调。二者以此丰富并影响了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漫游与凝视:川端康成《雪国》的探察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在早期创作了许多“掌小说”,其中的小说技巧与美学趣味,在后来的长篇小说《雪国》里得到继承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活美学与文学美学相交融,充盈其中。岛村作为现代浪荡子所进行的漫游具有双重美学意义,既是行动的漫游,又是思想的漫游,而在漫游与凝视中,男性角色显示出对爱情与生命的不断探察,颓废形骸之下蕴藏着“浮士德”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当代文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雪国》,可谓站在巅峰的作品。它承继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又结合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手法,精准地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综观《雪国》,流淌于其中的,是一种不断的憧憬,以及随之而来的虚空,营造了悲美的氛围。拟从"憧憬的失落"这一点,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与虚无,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哀愁。小说《雪国》诗意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这种禅意化的虚无思想。从作者对《雪国》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虚无化处理着手,可挖掘并剖析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在其名作《雪国》中以深邃的文化理念和别具一格的观察视角营造了独特的感觉世界。他以新颖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文字成功地建构了叶子和驹子的形象。两位身份卑微的女子在命运挫折面前保持着纯朴之心和积极虔诚的人生态度。那夜空中火花般的生命力是川端康成独特的审美视角,是他在文学空间里构筑的感觉世界。川端康成在文本中运用了象征、...  相似文献   

20.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