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1946-1954年)、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967年)、灵活反应战略(1967-1982年)、新战略(1983-1988年)、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等阶段。具体说来,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 ,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 ( 1 946- 1 95 4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 1 95 4 - 1 967年 )、灵活反应战略 ( 1 967-1 982年 )、新战略 ( 1 983- 1 988年 )、超越遏制战略 ( 1 989- 1 991年 )等阶段。具体说来 ,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 ,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 ,也有相似之处。但是 ,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 ,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进攻性心理战与文化渗透是冷战初期美国对苏东地区的两种不同策略,民主德国骚乱暴露了心理战的内在矛盾,美国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苏联的对外政策出现松动的情况下,转向了文化渗透演变战略,波匈事件后这种演变战略完全定型。1958年美苏双方达成的文化协议奠定了美国对苏东地区文化渗透的合法基础。此后文化渗透战略被美国历届政府延续下来,最终在苏东剧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苏冷战的终结和两极格局的崩溃,世界进入各种力量分化和重组的过渡期。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90年代后正不断地重塑其对外战略,以适应来自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两方面的巨大变革。本文拟就此评析美国在冷战后进行对外战略调整的背景,其对外战略的目标、手段和局限性。一、战略调整:基于冷战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得以摆脱冷战阴霾,重新制订其对外战略,以取代曾经长期实施的遏制战略。90年代以后,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相继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但事实上,迄今为止美国尚…  相似文献   

5.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7.
冷战不仅仅是美国与苏联的事情;美苏冷战的结束不代表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美国冷战任务完成的标志应该是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全球消失,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符合美国标准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东欧、独联体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情况具有不同特点.总体是:美国还在推进冷战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政策从属于其遏制苏联的整体战略目标。头一个十年里,美国对苏联、东欧一视同仁,实行全面遏制。1956年苏共二十大激发了东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对苏联控制的不满情绪,波兰、匈牙利人民率先挥起了争取自由民主的大旗。在应对东欧政局的变化时,美国“解放”政策的不可操作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促使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欧政策由“解放”转向“演变”,通过鼓励东欧国家内部的自由化进程,扩大与苏联之间的裂缝,使其逐渐向西方靠拢,最终使其制度发生和平演变。这是一条分化瓦解苏东阵营的路线,与“解放”相比,该政策更注重具体实施的灵活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以来,由于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德国的统一,宣告了统治战后40多年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也宣告了战后东西方长达数十年的“冷战”的结束。世界迎来了一个格局性的转换时期,即所谓“冷战后时期”。本文试就冷战后的美日欧经济关系作一初浅的探讨。在此之前,对其前提,即世界形势的变化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洛伊·亨德森是我们研究美国冷战政策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美国国务院最早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和主持起草"杜鲁门主义"的资深外交官。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确立反苏立场,并坚信苏联将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外交目标;二战结束后,他从研究美国中东政策入手,向国务院建言插手中东事务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并主持和参与了杜鲁门宣言的起草工作。本文全面探究了亨德森遏制苏联思想的形成和推动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过程,以图对全面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与实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素有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家”之称的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生涯涵盖整个冷战时期,不仅其本人曾经一度以一种不情愿的方式卷入到美国文坛有关冷战的争论中,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涉及到冷战的相关话题。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安斯特罗姆:四部曲》的主人公“兔子”哈里作为相对保守的中产阶级一员,其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也体现了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冷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冷战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处于世界"冷战"、"后冷战"时代。中国审时度势,锐意改革进取,既为世界冷战的终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国力,摒弃了旧有的"中国模式"理论话语。中国式改革使自己摆脱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也兴起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尽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模式"论的兴起仍凸显世界融解的信息。其与中国威胁论的交错杂糅,又凸显了国际背景的复杂艰辛。有鉴于此,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更应注重与海外的学术博弈。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末世界形势的一大巨变。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格局被打破,冷战结束。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东欧苏联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其国内没有形成坚定的共同信念,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及改善人民生活,国内民族矛盾冲突不断等。因而,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吸取经验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尤其还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新技术革命与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生于 70年代中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高科技成为发展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有力武器 ,促使世界科技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而美国在新技术革命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 ,增强了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 ;苏联则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造成科技和经济的落后 ,在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被摧垮。苏联在内外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解体 ,最终导致了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战后苏联同西方盟国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导致在各个方面的对峙,并逐渐走向冷战.世界力量发生改变,两极格局形成,人类对世界大战的认识,意识形态的对抗,都对冷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中东的公众外交始于二战期间,其活动包括宣传美国的中东政策,反击中东反美宣传,介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等,目的是拓展美国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实现其中东利益。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在中东的公众外交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公众外交部门,建立信息文化中心,并由公众外交官负责开展具体活动。美国的中东公众外交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渐成熟。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其活动逐渐减少,影响力日渐式微,最终于90年代末跌入谷底。冷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外交官在中东公众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外交官也关注诸如美苏宣传战等议题,但是阿以冲突才是困扰他们的首要议题。同样,阿以冲突也是严重削弱美国中东公众外交成效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联苏抗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的联苏抗日政策是其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与英美远东政策矛盾的产物,它是国民政府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防共”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联苏抗日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