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广信 《学术研究》2004,(6):119-122
德里达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 ,主要目的是解构“一切社会等级制和暴戾统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语音中心主义及一切传统文本的解构 ,是他采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 ,使其崩塌并边缘化。他建构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无原则的原则 ,为诗学等的自由游戏创造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3.
在“歌诗”“乐诗”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诗学形成了一种以“玩味声调”来解释诗歌的解诗理论.它强调“审音”不仅可以“观志”、“体味”与“传神”,而且还可以“辨体”,即从声音入手辨识诗歌的时代风尚和个人风格.此外,以声解诗与传统认同也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声音这一特殊管道,学习者一方面可体会诗作的不同韵味和意义,另一方面可揣摩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或个人风貌,为继承和发展某种诗风打下坚实基础.此种声解理论是中国诗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小传统”.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8,(6):107-113
师古与师心之争是明代诗学的重要命题,但学界却多有误解。将这一对范畴置于文学传统脉络中,以元代诗学的相关论说为参照,可获得不少新认识。元、明文人在有关古的实质、师古与师心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明人似在师古、师心角度仍有侧重,看似不够圆融,或者妥协、退让,却是更为实际、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徐卉  孙维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64-166
本文针对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极大影响,探索了诗歌翻译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极大影响,探索了诗歌翻译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受儒学“秩序意志”的规定 ,中国古典诗学奉行“文以载道”的核心原则 ,由此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味的文质编码规则。本文力图在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多维参照中 ,探索世纪转换关头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基本路径 ,以期在开放性的现代对话中达成体系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性诗人与理论家,其人生理想与文艺观念接受了诸多外来的影响,但在其思想感情和诗歌创作批评实践中,本土的、民族的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创作和理论倡导、对诗艺和诗美的经营与追求,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和悲悯情怀,都直接承传了中国古典诗学。  相似文献   

9.
论《诗经》与中国古代诗学尚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在成为儒家经书之前先经过了史化.《诗》作为历史典籍,其权威性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普遍深入人心.孔子的《诗》说,是从前人和时人用《诗》现象总结出来的.孟子也把《诗》作为史,他的用《诗》、解《诗》大多是把《诗》作为古训的,即要以古为训而不是要以经书为训.虽然孟子已有将《诗》经化的倾向,但《诗》之由史转经则是由荀子来实现的.以《诗》为史和以《诗》为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者引《诗》是以故(史)为训而后者引《诗》是以书(理)为训,前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历史的权威性,后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思想的权威性.汉儒在忠实继承荀子《诗》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诗》的经化,史化的《诗》一经经化,其"史"的价值和地位在诗学领域随之至高无上,作为经的《诗》使中国诗歌史上的传统意识的核心具有了崇古和宗经双重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义 《东南学术》2003,(1):5-20
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 ,以文化为肌理 ,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 ,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 ,由此派生出比兴 (隐喻 )、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具有东方神韵和智慧的基本范畴。把握了中国诗学的这些特质和形态 ,我们就能以现代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建立起现代中国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朝鲜朝后期著名的北学思想家、诗人楚亭朴齐家的"诗味观"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他的文学观中最过人的见解之一便是和诗学观相连的"味"学观."味"学观就是以开放性的美意识为基础,积极吸收中国诗学的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创作实践中而总结出来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对清代诗文的接受与批评问题上,日本诗话作家以域外视角进行品评,虽然他们之间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但其中颇多精辟之见,可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域和阐释维度,亦可见中国诗文创作之风和诗论之见对日本汉诗和诗话创作的影响之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3.
时下,臧克家的诗学理论研究有所忽略.但其生活诗学理论,蕴含着臧克家对生活本真、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与诗歌之间艺术关系的体验与理解,包括创作论、美学论和诗歌评价等.生活诗学不仅显示出对诗歌创作本身及诗歌理论把握的准确性与学理性,尤其是在数字化媒介时代,更能昭示当代文学创作中生活本体的贫乏与缺席、文学创作的异变与症候,是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参照与标榜、文学反思的立场和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15.
味论诗学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宋代以味论艺总倾向的一部分。苏轼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诗味,创作出了组诗杰作《和陶诗》。严羽、张戒等人对味论诗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质问题在中国文学审美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文与质的关系演变是一个相互推移、共同生发的过程,两者在过程中逐步发展、不断出新。同时在变化中又有不变者,这就是以本末体用来衡定文质关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法律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传统法律理念具有法集团本位与法个人本位、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法律的伦理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等不同特点。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中西传统法律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等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现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19.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