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缪的《局外人》塑造了一个现世荒诞英雄的形象,主人公莫尔索是个活在现代的西西弗,他冷眼观望人类和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分裂现实,用一种冷漠的外表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活到最多。面对注定没有意义的人生,唯一的出路是与荒诞同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荒诞人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加缪的《局外人》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将小说的主体性遮住,却没影响小说故事情节的进行;采用了“零度写作”式的摄影式外视角,打破传统的第三人称的窠臼;“零度写作”式的叙事时间对《局外人》谋篇布局,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塑造了一个对现实世界及自身命运均“无所谓”的局外人形象.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远影响,《局外人》的语言“澄明”、“透彻”,另外,简单句、短促句、中性用词及间接引语被广泛运用,一改传统情绪宣泄为暗含式、隐藏式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这些风格不但有助于叙事主体的消解和作品感情的沉淀,还为读者提供更多维的想象空间,将主人公内隐式的炽热情感勾勒于无形.  相似文献   

3.
《局外人》揭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并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应对荒诞的正确态度和途径是在“爱”与“对话”中“重新开始”,重建人与世界、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而默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局外人》是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莫尔索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与社会的矛盾和悖谬,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引起的恶果,构成了人类生存异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和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都属于"世纪病"患者,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忧郁、冷漠和无为。本文从个人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社会诸关系不和谐的角度探寻罗亭和莫尔索如何成为忧郁、寡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多余人"和"局外人",力图阐明他们在无为与反抗背后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人体语言的个人空间机制冯文洁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豪尔博士长期研究人类与周围空间的关系,发现人类能够运用空间交流信息。他认为,人际空间能够告诉交际双方或局外人很多信息。他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空间能说话”。所谓空间能说话的“话”,并非指有...  相似文献   

7.
《圣殿》和《局外人》创作时间虽然不同,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尽管也很不相同,但在安排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揭示方面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金鱼眼在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养成了乖张暴戾的个性,—向以暴力作为维持自我的手段,且在死刑面前毫不后悔。莫尔索面对异己的世界,因为不作为而被判死刑,但面对死亡的他也一样表现出冷漠。金鱼眼和莫尔索的处世态度其实就是当时存在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第一个层面解读小说主人公默而索在情感方面﹑信仰方面以及在法庭被审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揭示其蕴含的诗意;第二个层面比较《局外人》与《边城》的理想主义倾向,通过对《边城》理想主义倾向的论述来说明《局外人》与其不同的理想主义表达;第三个层面分析《局外人》的哲学意蕴,以此来证明其理想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整体或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界可说是不断深化的。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证很多,随处可见,不拟一一援引,兹例举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的《部分与整体》这一条项目。以窥一斑。该条目说:“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因此,所谓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局外人”立场出发,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以抵抗主流体制豢养的所谓专业人士的话语霸权;提倡揭示人类心灵世界底蕴的“精神主义”,否定只注重对外部世界描摹的“物质主义”;主张与文本面对面地交锋,用作者的眼睛去透视作品中的世界。这些构成了弗吉尼亚.沃尔夫文学批评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一、不能把形象思维混同于感性直观在前一段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建立在所谓“认识和认识的表现之间有区别”的基础上的。从这个“理论基础”出发,把艺术反映现实的过程划分为认识过程和创作过程,认为艺术家在对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无所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于抽象”,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才有形象思维,因为艺术家“要借助形象思维而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  相似文献   

13.
有人问袁枚,清朝诗歌中谁写得最好呢?袁枚反问他,《诗经》有300多篇文章,你以为哪篇最好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袁枚于是对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诗歌正如不同季节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样,各有其妖娆的姿态。所谓各花八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诗歌的音韵情趣“能动人心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14.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具有叛逆思想的进步学者,他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封建正统思想,勇敢地背经叛道,死而无悔,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观点,在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中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李贽思想中有关人的问题的分析,展示其学识和战斗精神。一、对人的自然本质的认识在人的自然本质的问题上,李贽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生死观。认为世界上最初存在的只是阴阳二气,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生于“两”,不生于“一”。“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以今观之,所谓一者果何物?所谓理者果何在…  相似文献   

15.
<正> 国内出版的“外国文学史”书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里,在谈到英国诗人拜仑的创作时,都提到过“拜仑式英雄”这一名词术语。一些高校在招收外国文学研究生时,考卷上也出现过“拜会式英雄”的名词解释。然而,为什么同指《东方叙事诗》里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而另外一些文学史译本则称其为“拜仑式主人公”呢? 所谓“拜仑式英雄”大概是从英文“Byronic hero”翻译而来的。关于  相似文献   

16.
《鸽子》、《低音提琴》和《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的三部力作,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学含义。文章试从“存在的孤独与荒谬”这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三部作品进行分析,为这三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一种途径。另外,聚斯金德的这三部作品还继承了西方书写小人物——即“局外人”的传统,他的“局外人”作品又有着独特的寓意与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颇受争议的马克.吐温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创作的历史背景,黑奴吉姆形象的内在涵义,主人公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等方面的阐述,驳斥了长期以来对这部作品所谓的“语言带攻击性,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荒谬指责,并证明这是一部宣扬种族平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写日记,因一九○二年四月去日本留学而一度中止。这个时期的日记,已全部亡佚。一九二二年全年的日记,抗日战争时被日寇糟踏亡佚。鲁迅说他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鲁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确无所谓“真假”。在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鲁迅被迫多次出走,辗转于南北,但日记从未间断。就是  相似文献   

19.
组织作为一个集体,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是由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个人组成的,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自身行为对组织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组织成员内部不断出现“无所谓”和“差不多”现象,使组织内部人心涣散,整个组织凝聚力下降,效率降低。因此,不能小视组织成员的“无所谓”和“差不多”现象。  相似文献   

20.
加缪的名著《局外人》出版后,域外研究可谓浩如烟海。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值得阐发:1.从文本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和叙事;2.从三种不同层面的“荒谬”说来阐释《局外人》的精神内涵,分别为默尔索个性的荒谬、存在主义的荒谬和作为社会批判的荒谬;3.从两种社会理论的认识框架来把握该小说的可能意义,关涉的主要是康德目的王国与马克思交换价值的理论。文章最后结合基拉尔的分析,通过《局外人》与加缪晚期小说《堕落》的对比,尝试指出《局外人》艺术上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