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与习惯     
张鹰 《百姓生活》2014,(8):19-19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销大师,在他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全王拉有5000位保险界的精英来参加他的职业生涯告别会。当许多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大师微笑不答。这时,全场的灯光暗下来了,从会场一边出现了四位彪形大汉,他们合力抬着一铁架走上台,铁架下放着一个大铁珠。人们有点诧异,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对,大师走上前。用一把小铁锤朝大铁球敲了一下.铁球发出轻轻的响声,却纹丝不动。接下来,大师每隔5秒钟,就用小铁锤对着大铁球敲一下,如此不断。可铁球还是一动不动,人们开始骚动,陆续有人离场而去。  相似文献   

2.
印度流传着农夫阿利·哈费特的故事。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阿利·哈费特,说:"你若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的全部土地;倘若能发现钻石矿,还能够让你的儿子坐上王位呢。"钻石的价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费特的心里。从此,他对什么都不满足了。这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这个念头,但阿利·哈费特听不进去,执迷不悟,仍死皮赖脸地缠着他。老者只好告诉他:"你去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若能找到这条河,那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笔者听了一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报告,主讲人是位风趣幽默的老者。老者说:大家仔细看看"友谊"这两个字的构成,"友"字上面一横一撇表示两个人在靠拢,下面"又"表示一次又一次,所以,"友"就是两个人的心一次  相似文献   

4.
得失之间     
钱国宏 《社区》2011,(8):50
晚上下班回来,刚走进小区,便看见一位老大娘推着手推车,吆喝着卖豆腐。小区里常年有一位老者推车卖豆腐。他做的豆腐,纯黄豆、卤水点、块头大,敦实而白嫩,炖炒拌冻皆宜,深得居民们的欢迎。老人早晚均来一趟,每次推两板豆腐,不到一个小时便被抢购一空。但今天来卖豆腐的却不是那个老者,而  相似文献   

5.
绝望有时是另一个转机有两位年轻人从乡下来到城市,历经奋斗,终于赚了很多钱。后来年纪大了,就决定回乡下安享晚年,在他们回乡的小径上,碰到了一位白衣老者,这位老者手上拿着一面铜锣,在那里等他们。老先生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个都只剩下三天的生命,到第三天黄昏的时候,我会拿着铜锣到你们  相似文献   

6.
北京太偏远     
张心阳 《社区》2011,(17):60-60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7.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芳在《夜歌》中表现的诚实坦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忏悔意识,使其成为战争时代作家群落中的一个悲剧典型。延安后期,何其芳从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诗人转变为一个政治的服从者。而在创作上,何其芳最终选择了具有"转变"性质的"暂时性停笔",其诗歌创作的"空白"更是引申出"何其芳现象"这一文学史命题,进而使何其芳成为一位跨越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典型。  相似文献   

8.
<正>1984年9月,农村学生方敏扛着一只大布袋来北大报到。布袋里装着全部的行李,他扛着有些吃力。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位穿着朴素的老者朝这边走来,方敏连忙上前,请求老者帮忙照看行李。老者爽快地答应了,方敏扔下行李,就赶着去办入学手续了。等他把所有手续都办完,已经过了正午。这时,方敏才想起行李,赶紧跑去查看。没想到,老者还站在原地,头顶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赵宝刚导演的热播电视剧《北京青年》,围绕着"重走青春"的主题讲述了9名年轻人创业故事。他们勇于与现有的生活告别,去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体验生活。一时间"重走青春"成为当下年轻入的热门话题。然而这样的行为早在3年前被两名年轻人实践过了,他们开着一辆二手车360天走遍美国,潇洒地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一种集体共享型故事,它形成于叙事的"公共领域",历代相传,"白蛇传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类型的故事内含着人生的某个典型情景和生存困境,也寄托着某种深刻的文学喻示。在集体共享的过程中,它被反复重述,也被反复释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去重新阐释故事的要义;一次又一次的重释,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某个历代必有的人生问题的体认,故事中所内含的某个生存难题在人们的反复释读过程中呈现着动态而微妙的变化。故事的"重释",使我们看到了民间思想的活力,"重释"后的故事焕发着新的叙事魅力。集体共享型故事正是在多次的"重释"中一步步深入人们的心灵,汇入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典型问题曾经被视为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曾经就典型问题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讨论,涉及典型的内涵、典型的共性与个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在我国,最早直接使用"典型"和"典型人物"这个概念的是鲁迅。典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有着重要的关系。1936年胡风和周扬有关典型的讨论成为典型概念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人物成为了文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认为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解。新时期,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规范挑战和替代现实主义文学规范,同时也发生了一个"典型"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学会让步     
《北方人》2007,(7)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  相似文献   

13.
诗歌理想的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诗歌告别80年代,与其说是向某一个年代的告别,不如说是向某一种精神的告别。中国新诗在这个年代完成了它在新时期的历史转型。这种转型由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予以体现,这便是食指和北岛。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21日中午12时30分,江苏南京古南都饭店澎龙轩包厢外摆着一个印有大红喜字的告示牌: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65届毕业生40周年聚会。包厢内几十位年届六旬的宾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视若无睹,正停著专心倾听着一位戴黑框眼镜的清癯老者的讲述。这位老者名叫赵传铭。  相似文献   

15.
典型,是文艺学和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典型理论熔注着古今中外文艺理论家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古往今来已有不少经典之作。但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解构主义思潮的泛滥,传统的典型论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有人认为"典型观念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纷繁变化",[1]应属被解构之列。典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典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典型是否真的在当前文艺创作中失去了生命力?这是文艺学研究中不容忽视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姚光义、姚馨丙先生适时地推出了《典型与艺术新论》一书。作者首先从"现…  相似文献   

16.
游德富 《老友》2013,(9):54-54,66
(一)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才思敏捷。一天,他家来了一位老者,李白叩问:"贤翁尊姓大名?"银须如雪的老翁,眯眼笑曰:"老夫本姓‘白玉无瑕’,名叫‘半部春秋’。"李白想了想立即拱手答道:"小人知道了。"老翁点头称赞不已。你知道这位老者的姓名吗?(二)有一次苏东坡到妹妹家做客。苏小妹与秦少游见兄长来了,摆酒宴盛情款待。酒至半酣,秦少游给苏东坡出了一字谜,谜面是: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时文学"典型"的一系列论述占有重要地位.典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或艺术尺度,而是一个更偏重认知功能的文学范畴,其认知的对象、范围和思维方式,是由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特定的认知模式决定的.在现实主义思潮消退之后,典型的观念在现代认识型解体、意识形态观念改变的语境里近乎消亡.但是"反映现实"这一文学精神却不会消失,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在未来形形色色的文学思潮中发现反映着其意识形态话语特征的、嬗变着的、广义的"无边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一个老者家中挂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一张白纸,上面画有一滴墨点。客人问:"怎么把墨点挂在墙上?"老者笑答:"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整张白纸写满快乐,墨点  相似文献   

19.
A 关于寂寞书稿的第一个故事 在北京的西坝河,我贝到了戴大辉,一位普通的中央歌剧院歌唱演员。 在他的家里,端端正正放着一位老人的照片,和蔼而平静,是那位老人的目光。他,就是那些寂寞书稿的作者,戴大辉的父亲戴蕃豫。1989年1月1日,他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几十部书稿,足足两大木箱。 戴蕃豫先生,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佛教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大学、天津南开大学,曾参与编纂《佛教百科全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8,(Z1)
与晨相识,纯属偶然。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阳光灿烂,轻风吹拂,和往常一样,我晃晃悠悠地来到书市,也就是一溜儿卖旧书的地摊。地摊上的书包罗万象。踱到一位老者的摊子前,我猛然发现一本线装本的《文心雕龙》,蹲下身便抓在手中,同老者砍起了价钱,一番口舌,眼看就要敲定,身旁却忽地冒出个不协调的声音:"加20元卖给我。"这人不是不懂事就是故意捣乱,我回头一看,只见一双发亮的眼睛死盯着《文心雕龙》,神情既紧张又焦急,两手似乎准备随时出击抢走我手中的东西。此时此刻,我岂能示弱:"我也加2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