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     
正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书的节日,也是读书人的节日。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伟大传统之一就是以读书为尊为贵。"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相似文献   

3.
周慧虹 《山西老年》2010,(11):48-48
学者张颐武谈自己的读书生活时提到,读书需要读"两头":一头是经得住考验的经典;一头是最新的书。他认为,经典让你了解大师们如何思考,最新的书让你了解同代人如何思考,两者对于  相似文献   

4.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在于:先"薄"而"厚",再"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华罗庚先生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观察,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离不开读,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低年级这一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今日南国》2014,(9):40-41
读书有三个层级: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哪些书是好书呢?名家一再强调,多读原著,多读经典.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朽,总有神奇之处.近日,14位知名大学校长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你读过哪些呢?  相似文献   

8.
读书益寿     
赵业 《老友》2013,(6):15
春节回家乡,看到曲大爷身体还是那么硬朗,我主动招呼他:"曲大爷,最近又在看什么书?"他字正腔圆道:"读莫言的小说……人老了,一天只能看上三五页。"并非大作家获奖,才刺激他阅读欲望的,左邻右舍都知道,曲大爷一辈子都非常喜欢读书。  相似文献   

9.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在新时期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研究生人才队伍是党的可靠后备军,强调以科学读书为提高学习效能的切入口,着重解决"研究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这样的书以及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读书"等问题,创新研究生读书学习方法,扎实推进以科学读书为内涵的人才建设系统工程,为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人才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100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  相似文献   

11.
天益 《新天地》2017,(8):44-45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与别人有差距,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发奋读书,他还积极向厂广播站投稿,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工友们都称他"作家".  相似文献   

12.
陕西城固县鲜家庙乡龚家堡村,有一位名叫李本善的百岁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就是两个字:读书。他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不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诗词、杂记和史料,而且读了大量的报刊,并摘录了许多范文和警句。他说:“读书使人聪明、坦荡,即使有了烦恼,也会云消雾散。”可见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可以益寿延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达观向上、趋利避害,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剂保健良药。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  相似文献   

13.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本书就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用心"的学校精神,全校教职工"静下心来,用心做事"。对待阅读也是如此,"处处问学,事事立心"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觉体认和践行的理念,"双语"阅读也在实践活动中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16.
吴晗同志《谈读书》一文,针对有些“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常提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呢?”谈了他自己读书与做研究工作的经验。他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方法问题,二是先后问题,三是工具问题。谈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读了很受启发。 现在有点上进心的人每谈到读书,往往有“悔之晚矣”的感触,因为十年浩劫,使我们损失了许多时间,少读了许多书;现今,“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不少人在如  相似文献   

17.
读书四题     
读书与眼睛读书的第一要素便是眼睛。这里指的是心灵的眼睛,或者说是读书人具备的灵气和悟性。只要具备了这双眼睛,你才能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只有拥有了这双眼睛,你才会明白什么叫有字书,什么叫无字书,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越厚,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启示     
杨义 《可乐》2008,(8):74-74
读书是人类的专利。人类用书籍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走向辉煌。如果到动物园,看见猴子拿着书来读,大家会感到很滑稽。如果看见小孩拿书来读,大家都会去称赞他,觉得他有出息。这就是说,书把人类与猴子分了类。  相似文献   

19.
正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博览群书,笃志好学,人们便奉送给他们各种读书雅号,以示尊重。隋朝的公孙景茂,字元蔚,自幼好学,毕生酷爱读书,所读的书不可胜数,博涉经史,被称之为"书库";唐代诗人李泌,7岁能文,成年后更是才华横溢,他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也汗牛充栋,被称为"书城":唐代学者李善,饱览群书,博闻强记,还编注过《文选》一书,被称为"书篦",意思是说他读书像梳子一样全能记住;五代  相似文献   

20.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这两句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其中的“破”字。有人认为破字强调的是读书要读懂,有人以为破字乃是说读书要读透,也有人说破字是强调读书要把书读烂,还有人认为破字是告诫后人读书要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