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达克地区历史上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其境内现存的藏传佛教建筑有藏式宫殿、寺院和簌堵坡等。除了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特征,拉达克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因为受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双重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其寺院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以及塑像和壁画,对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中亚元素、印度元素与西藏元素的比较,从建筑史和文化史角度说明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1959年开始,有十多万藏人出走喜马拉雅山南的印度、尼尔泊、不丹、锡金四国,其中有不少藏传佛教四大派的活佛及喇嘛,从此,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到目前为止,它不但为印度(主要是拉达克及达赖集团所在地达兰萨拉)、尼泊尔、不丹及锡金地区原有的藏传佛教输入了新的元气,而且远涉欧美,在白种人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对于藏传佛教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区分布着信仰不一、文化各异的大小数十个民族,其共同地域生态催生并整合出山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特征(如宗教认知中强烈的山地空间感,与山地环境相关联的神圣观念,热身色彩的仪式活动),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环喜马拉雅宗教文化圈。喜马拉雅山区范围内的地域性差异导致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分布。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信仰等)、体系化宗教(藏传佛教等)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宗教(如萨满教、本教)等三种类型的宗教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多以平川式建筑为主,而噶玛噶举派的乃囊寺则是一座具有典型山地式建筑特征的藏传佛教寺院,该寺在历史上不仅作为红帽系活佛和巴卧活佛的驻锡禅林而名扬藏区,还有其独特的寺院建筑模式也在藏区较为少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乃囊寺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从该寺的建筑格局入手,主要对乃囊寺的主体建筑——“祖拉康”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青海的大力发展,和明朝中央政府对青藏高原地区采取的特殊宗教政策密切相关。对藏传佛教僧人大加封授、设立僧纲司制度、对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力支持等宗教政策,直接导致了明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地域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这是藏传佛教文化在青海境内扩散传播的必然结果,更是明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力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来,卫藏地区许多旧寺院的修复和大量新寺院的兴建,是佛教在卫藏地区再度弘传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为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后弘初期卫藏十弟子的建寺弘法活动、藏传佛教各派形成过程中寺院的建设,勾勒了后弘初期卫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大致轮廓,并简要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在地域分布、数量和规模、僧伽来源、相互关系、寺院功能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德格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藏传佛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负面作用。提出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壮大爱国宗教力量、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格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宗教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寺院建筑往往蕴含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嵌交融的丰富信息。广仁寺是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庙,兼具汉藏两种文化,是西藏与内地人文交流的重要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探寻清代西安城规划的特点,并针对广仁寺在西安城的特定位置,探求其选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微观角度剖析广仁寺建筑型制与布局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汉藏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文章旨在通过“从特点到文化,再到具体表现”的研究逻辑,利用建筑与规划的实证,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元明时期的新疆蒙古藏传佛教状况进行了的阐述。认为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新疆蒙古地区进一步传播发展,到了明代,藏传佛教在新疆蒙古地区开始进入兴盛阶段。文章还简要地阐述了新疆早期吐蕃和回鹘之藏传佛教,认为元朝时期新疆回鹘人信奉的藏传佛教与吐蕃佛教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六世赛仓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建筑的思想风格熔铸了六世赛仓大师藏传佛教诸派和谐共存的思想内涵,是大师宗派和谐观的最好体现,具有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寺院建筑思想的独特之处.大师的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和谐共存的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海明代藏传佛教寺院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创建的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印度独立建国后,已经修建了数千座大型水坝,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受地理环境、气候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印度大坝分布极不平衡,西部、南部和中部大坝密集,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充沛,具有很大的大坝建设潜力,但大坝数量稀少。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电力增长的需要,印度开展了“内河联网”工程并加强水电建设,由此加大了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坝建设的力度。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坝建设对中印边境我方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边民的生产生活和边防安全以及边界谈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强和创新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是关系当下藏传佛教主要信教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应当在正视藏传佛教作为信仰民族、特别是藏族文化核心元素及藏传佛教独特价值、特殊功用,准确判断和把握藏传佛教发展态势和寺院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阐释并科学借鉴蕴含在《道德经》的管理思想,借此实现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归化城喇嘛印务处作为漠南蒙古藏传佛教中心土默特地区的寺院管理机构,正式成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清代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藏传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研究内蒙古地区惟一的藏传佛教管理机构——归化城喇嘛印务处的变迁,不仅有益于探讨藏传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研究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有的调查材料,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往西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藏族面具分布。藏族面具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分布具有如下特点:传入时间早,而且长期存在;功能类型较全,寺院羌姆面具较多;传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苯教、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  相似文献   

16.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礼仪制度,通过"礼治"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清朝政权。  相似文献   

17.
在藏族地区绝大多数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戒律对藏族群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藏传佛教戒律精神的主旨之一是止恶扬善,促进和谐。藏传佛教戒律以自己的伦理道德规范谋求对社会的净化和升扬,弥补社会法律之不足,以期建立一个善良和谐的社会,这就是藏传佛教戒律精神的积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尹雁 《天府新论》2011,(1):123-127
藏传佛教,形成于公元7世纪,是综合了印度佛教和吐蕃苯教而成,内部派系林立,有各自的法主、寺院、势力范围,蒙元以前,它主要在吐蕃地区传播。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蒙古统治集团对吐蕃地区的觊觎,藏传佛教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由于藏传佛教独有的特性和深刻的影响力,各派法主睿智的决策和长远的政治谋略,藏传佛教渐渐流入蒙古皇室,为蒙古各系宗王所接受,并与之建立了福田与施主的供养关系。从此,藏传佛教进入中国汉地,在元帝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 ,其中藏族、土族、蒙古族和少部分汉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考察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演变过程 ,搞清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结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教训 ,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维护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青海在历史上受西藏吐蕃王朝的重大影响 ,今海西、青南的一部分地区曾经由吐蕃直接控制 ,唐朝安史之乱时吐蕃势力进据海东河湟地区。据史籍记载 ,佛教最早传入吐蕃大约在公元 5世纪拉脱脱聂赞普时期 ,到了公元 7世纪时吐蕃王朝政治恢宏、国力强…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的团结思想建筑在"六大缘起论"和"佛心慈悲"理论之上。在现实生活中,藏传佛教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知恩图报、众生平等影响信教群众,与民族团结形成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党和国家的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感,促进信教群众形成国家认同,有效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