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心”与“边陲”的思想格局:默认还是反抗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而另一些则扮演着“边陲”的角色。在哲学的思想世界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心”与“边陲”格局:西方哲学依托于整个西方世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在世界的哲学思想舞台上扮演着“中心”的角色,而其它社会和民族的哲学则处于“边陲”地位,并受到前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渗透。面对哲学世界中的“中心”与“边陲”格局,人们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把它视为不可抗拒的思想宿命予以消极的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哲学的民族性问题或哲学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早就受到注意。黑格尔认为,哲学发展首先受“绝对精神”的支配,其次受一定的特殊原则——民族精神的制约。民族精神是绝对精神在特定民族中的体现,“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它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①在“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②科学亦不例外,也打有民族精神的烙印,表现民族的特点。但黑格尔是用唯心主义观点看待民族与哲学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曾提出并研究过哲学的民族特点问题。在考察“辩证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哲学负有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责任。我们的哲学不能不关心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不能不就文化的传统和走向问题做必要的理论批判。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热”已成为潮流的今天,更需要对它有哲学深度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普遍联系到矛盾的同一性邓小平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世界历史和时代条件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以普遍联系观点与矛盾同一性观点为哲学基础的。人类社会已有漫长的历史,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以“民族历史”的方式存在着,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在封闭的体系中运动、发展,民族之间的有限交往虽然对民族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微不足道。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6.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肯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本文试图把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概括为四种历史形态,从中探讨其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一、以怀疑派为代表的朴素怀疑型不可知论虽然提出不可知论一词和对不可知论作出科学概括都是十九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的前途如何?刘奔同志在今年《哲学研究》第5期发表的《唯物史观不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一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论阐明了这了问题。 文章指出,纵观经典作家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可以领悟到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即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世界基本矛盾和各民族社会内部特殊矛盾的相互制约的观点,来把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的客观规律,并据此指明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顺序和阶段性。但绝不是说哪个民族都只能刻板地依次遵循这些发展阶段。历史上不同民族“超越”个别发展阶段的实例,是多有的。真正的问题在于透彻地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究竟是怎样“预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意义潘春葆宋联江“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重要思想,并且在概括与总结当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新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  相似文献   

10.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哲学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与其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可以为探究实践与文化的关系提供启示。葛兰西传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将实践与文化相融合。实践与文化的一致在于,实践与文化都是生成性的过程,都是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因而实践哲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任务,即夺取文化领导权和教育培养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1.
如今人类面临着深刻的世界性问题和全球性危机,而各种哲学思想的剧烈冲突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人类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统一的世界哲学。这一哲学将比其他哲学(如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使人类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加强合作。“世界哲学”提供的观点有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是因为它基于人类本性和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固有的一致性。它将包括每一种文明和文化的某些思想,只是某些思想,因为每一种文明也有一些思想是错误的,而且它们都拒绝其他文明的一些带真理性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两个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史基本线索最重要、最完整、最确当的概括,全部“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包括在‘两个过程’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用‘两个过程’论的思想来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两个过程”而不是其他意见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此,笔者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并未用“两个过程”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所谓“两个过程”,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概括出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人文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人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精神对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切的召唤。而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则典型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这种呼唤,它主要表现为20世纪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哲学转向,哲学是一种普遍的人学,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关系是哲学作为人学的真正起点,哲学对现实世界的追向蕴藏着一种深沉的人学动机。但是,无论是古代的直观本体论,抑或是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近代的实体本体论,都是通过瓦解人的现实世界或将现实世界的矛盾抽象化来解决人类自我理解的困惑的。这使得哲学成了一种“对人的非人的思辩设计”,哲学亟需找到一条使自己人文化的途径。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质上就揭示了一条哲学的人文化途径,它包括了对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由“主体自觉”对“主体困限”的超越;由“实践观点”对“实体观点”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客观历史文化根源,只有当文化实际发展暴露出的矛盾和解决的需要自觉地反映在社会普遍的思想学术意识中,并转化为思想学术和哲学研究的任务时,作为一种新理论思潮的文化哲学的产生才有可能。同时,又有其思想学术前提,惟有当文化现象从以往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势力、习惯、定势的遮蔽下剥离、显露出来,成为思想学术意识和哲学意识的照察客体、研究对象时,文化哲学才有可能成立。具体说,惟有人类学术思想发展完成如下三大转进和膻变,文化哲学方有条件建立:一是从“超人文”到人文,二是从“非人文”①到人…  相似文献   

15.
游志纯 《学术探索》2023,(10):151-156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从而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用历史的观点、思维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从而使学科生成一种深沉、持久的历史感与底蕴。这种历史感在激活学科历史资源、延展学科广度深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厚植学科历史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需要充分发挥经典文本、民族文化、纪念仪式和时代话语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自信感、历史敬畏感和历史紧迫感。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实现振兴.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它可以从“提出新观点”、“转换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发现并使用新材料新手段”、“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新社会科学学科”等六个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正> 梁漱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人心与人生》。这两本书代表了他的人生哲学在思想发展上的个两阶段。通观梁漱溟一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著述可以看出,他在人生哲学上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一阶段思想仅仅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观点加以“修正”而已。研究他的人生哲学,实以反映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早期思想最为重要。在“五·四”时期推翻传统和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提出系统的文化比较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思维特质和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蕴含许多精华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时期这些思想应被赋予不同的历史探讨和思考,从而实现其所承担的不同历史作用。当前,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大,我们再也不能按照“企业非道德论”的思想来理解其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努力从哲学的角度来吸取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智慧,寻求一种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20.
当代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路德维希·维持根斯坦(1889-1951)的后期思想同他的早期思想有重大的差别。虽然如此,他的前后期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的论述上。而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是这样规定的:“别人不理解而只有我‘好像理解’的声音可以称之为一种‘私人语言’”。维氏驳斥了这种语言的存在。维持根斯坦对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的论证,其前提是他后期关于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人类生活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点,脱离特定的生活形式、特定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