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勇 《领导文萃》2008,(22):104-107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倒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品孔子了?”思想家做到这个分上,成大众偶像了,肯定得受点争议。不过,李贽惹的争议实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宫里的皇帝给惊动了。  相似文献   

2.
佚名 《领导文萃》2009,(22):104-106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3.
易中天 《决策探索》2008,(17):58-59
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农历正月,36岁的宋英宗病逝,20岁的皇太子赵顼当了皇帝,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血气方刚,总想做些事情。  相似文献   

4.
孙文泱 《领导文萃》2009,(15):132-135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  相似文献   

5.
雷颐 《决策探索》2005,(3):79-79
在泰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堂堂正正的华人皇帝,华人能在泰国当皇帝其中必有段历史震古铄今,后人还修建一座大庙——郑皇庙供奉这位皇帝,可见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6.
老荒 《领导文萃》2007,(8):64-67
一个托钵流浪的小行僧投奔农民起义军,一刀一枪拼天下,十六年时间竟拼出个皇帝来。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上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  相似文献   

7.
君臣之间     
周怀宗 《领导文萃》2007,(11):99-100
君臣之道,其实是人间最难。做臣子的太聪明了不行,所谓功高震主;做皇帝太聪明了也不行,所谓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幼主阿斗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最终遭阿斗忌惮,功败垂成。崇祯皇帝对臣子太讲规矩,明察秋毫,凡错必罚,所以最终众叛亲离。其中微妙,端的存乎一心。不过,倘能运用得好,必然成一代名君或千古名臣。  相似文献   

8.
一、“有胆有识”的皇帝继嘉庆登上帝位的是他的次子,大名旻宁,年号道光。此人在三十二岁那年(一八一三年),曾指挥宫廷禁卫军击败了攻占紫禁城的天理教首领林清,大得其父赏识,誉之为“有胆有识,忠孝兼备”,从此奠定了接班人地位。  相似文献   

9.
郭龙 《领导文萃》2013,(16):37-38
清朝的诗人沈德潜生前极得皇帝乾隆的恩宠。乾隆皇帝每有一些诗作都会交由沈德潜来润色,这在历朝历代的文人里都是很少见的,而沈德潜的官职也是一升再升,就是他80多岁退休以后还升为太子太傅。乾隆皇帝不仅在官职上对沈德潜恩宠有加,更是把这种君臣关系提升到朋友的关系。乾隆皇帝有一句诗就是形容他们的关系:玉皇案史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在这句诗里,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10.
正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这一年嘉庆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龄。嘉庆元年正月初一,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堪称中国专制政治史上  相似文献   

11.
三、乾隆皇帝的殊批谕旨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公元1711年,公元1735年即位,公元1795年退位,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公元1799年卒.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相似文献   

12.
还有个棋子     
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话用在北宋围棋高手贾玄身上最恰当不过了。贾玄是宋太宗时的翰林院棋待诏,就是陪皇帝下棋的人,这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尤其是与对围棋还有点研究的皇帝下棋,赢了呢,皇帝没面子;输了呢,皇帝又不乐意,说你是故意放水、弄虚作假,得在不让而让上把握好分寸,这就是一个需要高智商的脑力活,弄不好,不但会丢了饭碗,甚至连脑  相似文献   

13.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1,(22):85-88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 这年春天,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江浙糜烂。湘军成了咸丰皇帝手里最后一张牌。无可奈何之下,咸丰只得把那顶一直舍不得的官帽,授予了曾国藩。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也就是代理两江总督(同时按惯例“加兵部尚书衔”)。六月二十四日实授(又加“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相似文献   

14.
央视 《决策探索》2005,(12):22-24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他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这位少年皇帝,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  相似文献   

15.
马屁的尺度     
张鸣 《领导文萃》2013,(11):87-90
明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天启、史称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在他二十几岁的生涯中,有两个特征特别明显,一是一辈子心理上都断不了奶,因此对奶妈客氏极其依恋,无论礼法如何规定,客氏始终不能走。第二就是喜欢玩,别的都无所谓,只要能玩,玩的精巧,玩出花样,天塌了,都没有关系。这样的一个人做皇帝,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做皇帝这种天大的  相似文献   

16.
亲民与民主     
我们虽然生活在充满常识的世界,但仍然会经常犯常识性错误。皇帝的新衣尽管只是一场自敷欺人的闹剧,那些或附和或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并不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为什么偏偏由真诚得可爱的小孩遵出令人难堪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胡长明 《领导文萃》2008,(21):61-66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8.
张鸣 《领导文萃》2011,(10):68-70
时下的流行语,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19.
张鸣 《领导文萃》2008,(23):116-118
时下的流行语,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不同于一般人,他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20.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