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韩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有效提升、服务业吸引外资远超制造业等六个特点,运输业、旅游业、海外工程承包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等五个优势服务贸易行业发展迅速,韩国政府从改善服务贸易环境、发展优势服务贸易产业和提升逆差服务行业竞争力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政策促进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背景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已经市场化、外部化的中间需求性服务业,即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产品或服务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已有的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两者呈现互动发展的趋势(顾乃华等,2006).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效率(刘志彪,2006).  相似文献   

3.
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服务贸易模式,本文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效应,对于构建协调、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行业-地区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区域制造业迁出,且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均能够增强这一作用效果。异质性分析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只对区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迁出、东部地区制造业迁出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区域制造业迁出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视角出发,为加快制造业区域转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修正Antràs et al(2012)模型为切入点,首次构建了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的测度方法,进而以WIOD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为样本首次细致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系数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力呈现倒U型,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一结论在分位数回归、控制内生性、分时间段和分产业等条件下依然稳健;其次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环节错配系数在所有样本国中最高,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过于偏向上游原料环节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生产性服务资源处于“偏离最优值较远的低效扭曲使用”状态;最后高等教育、企业经营环境和经济效率均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效应,而“资源诅咒”使得丰裕的资源禀赋对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空间型贸易地理优势和契约型贸易地理优势均有助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金融危机则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以我国1992-2007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和制造业增长之间具备协整关系;(2)在短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符合"需求遵从论";在长期,两者的关系符合"互动论";(3)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能促进制造业增长,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长期比短期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在没有产生拥塞效应的前提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从分地区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共同集聚对不同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最后,提出改善能源效率的具体建议,如加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产业良性竞争的集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等。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业产业。本文通过对宁波海曙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海曙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应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和双元创新理论,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双元创新和制度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信息效应、增值效应和创新效应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能够发挥有效的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双元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制度环境可以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睿 《统计与决策》2016,(17):131-133
构建环境外包污染指数基础上,文章对我国16个产业部门2005-2014年的环境外包污染指数进行测度,并对我国环境外包与制造业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认为,国际外包背景下,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环境污染指数的降低;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能提高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技术进步是提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
孙超  王燕 《统计与决策》2022,(20):43-47
文章通过引入产业关联系数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基于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且协同效应不断加强,共聚趋势逐渐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邻近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流效应,但经济距离阻碍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外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工业企业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德超 《统计研究》2011,28(2):65-70
 从产业间垂直联系的角度出发,利用2000-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首次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制度改善对生产效率影响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与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反之,这种相关性变得微弱且不显著;然而,即使在考虑制度改善对生产效率影响后,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增加依然能显著提高我国外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研究结果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影响的理论依据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我国调整吸引外资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生产性服务业[1]可以为制造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提升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实现“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引领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四川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的支撑作用机制明显,为进一步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具有支撑作用,文章尝试用我国大陆的整体性指标从1995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空间布局升级间相关性。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间相关性明显,从而,为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上,并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文章利用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借助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二者具有单向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在长期中"需求遵从型"适用中国;而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证明了短期中"互动论"适用中国.文章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杰锋 《统计与决策》2017,(19):157-160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合碳控制规模.  相似文献   

16.
王文  孙早 《统计研究》2017,(3):84-96
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当一国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产业结构演变亦呈现出明显的去工业化特征.以工业化国家为参照,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一种被动去工业化,客观上不利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本文利用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估计了去工业化对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在控制住市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结果显示:①去工业化与服务业效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②去工业化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对传统服务业效率产生负效应;③去工业化通过削弱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从而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沛 《统计与决策》2017,(9):111-113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利 《统计与决策》2017,(14):97-101
文章选取2002-2015年我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代表创新能力,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效率的代理变量,以CH模型为基础,建立面板VAR模型实证研究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及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高科技进口在短期内对生产效率有正向直接效应,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但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间接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能力比加强高科技产品进口的政策可能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突飞猛进,其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在其经济结构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已高达70%。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我国一旦加入WTO,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逐步对外资开放我国的服务业。 一、我国服务业相对落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消费,重视制造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被忽视。电信、金融、运输、旅游、商业流通等部门长期由国有企业垄断,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系列指数对中国制造业部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类型划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在结构特征;运用FDI的行业结构以及利用外资方式的结构作为对FDI的结构度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模型和回归模型,结合2002~2007年数据分析FDI结构是否促进了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提高。结论显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产业的贸易模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绝大部分行业的FDI比重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外资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加深,这很可能是入世产生的效应;FDI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促进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尤其是下垂直产业内贸易程度,不利于我国各产业的长远发展,也威胁到产业安全;FDI的实际利用方式对产业内贸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独资化阻碍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