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总体规模、相对产出和相对投入为主要成分,揭示了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别判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陕西省1991—2008年统计数据,利用岭回归估计建立模型,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对陕西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科技投入对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人力资本投入对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产出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构建科学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于准确评价中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和分析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特征,通过理论遴选以及运用专家咨询法、隶属度法、相关分析法和鉴别力法等多轮实证筛选,构建了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模型分析表明,显性的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与隐性的低碳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实现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保障,而低碳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是影响中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也就是反映它的统计指标)是一种产出.从投入产出分析,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需要哪些投入?这些投入的组合方式怎样?一定数量的投入能够产出多少技术创新?这些投入的构成比例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和分析技术创新产出函数模型来寻求解答.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灰色关联度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系统理论和技术创新流程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创新需求-创新构思-技术支撑-资源投入-研究开发-成果产出-效益实现"的七阶段过程体系,并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要素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支撑能力、技术创新载体、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技术创新效益和技术创新管理等多维能力要素构成的协同系统。研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安徽企业技术创新与R&D投入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R&D与企业绩效或创新间存在相关性,忽略了创新投入的区域、R&D投入模式不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问题.文章通过R&D投入模式对产出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及与美国企业R&D投入模式的比较,分析安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提出消除安徽企业技术创新障碍的相关建议.激发企业对R&D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提高创新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创新系统的理论和随机前沿模型,发现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过程中,研发投入呈规模报酬递减性质,并且各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普遍比较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主要是投入驱动的而非效率驱动,同时发现该技术效率,随着更多非国有企业参与市场并进行研发活动和区域技术市场交易的活跃性加强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C2R模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评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文章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针对性地选取了投入和产出指标.通过C<'2>R模型不仅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而且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现状及特点,本文选取了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研究。通过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资产积累、专利产出及主要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虽然浙江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企业规模得到壮大,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压力较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间的差异巨大等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风险资本积极投资者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了风险资本对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功能.以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风险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风险资本投资对深圳创业板公司业绩短期影响和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总量、投入与产出三维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耦合协调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衡量技术创新的多个变量进行数据浓缩,并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ECM模型和VAR模型等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技术创新的耦合适调程度。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总量还是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技术创新的产业需求驱动作用也较弱,二者双边耦合强度不显著。并且相关技术创新资源变量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未来如果没有协调二者发展的制度或政策的介入,偏离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区域创新理论,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际区域的农业创新产出进行了空间集聚研究.选取农业专利授权数据作为衡量农业创新产出的指标,分析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分布情况;指出了中国省际区域农业创新产出的非随机分布和空间依赖;进一步研究了各省域农业创新产出的空间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湖北省首次工业企业创新调查为数据来源,结合湖北省千亿产业工程创新活动调查的结果,从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信息源和资金源、技术创新的目标、战略与路径选择、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产学研合作现状等多个角度对湖北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和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业界的创新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绩效评价方法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所设计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联合我国R&D实际,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南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集成算法来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针对中部6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R&D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三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中部6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以及各省在不同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数字经济的协同渗透效应和挤出效应出发,结合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利用2016—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验证了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且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制造业中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篇文章以北京制造业行业为对象,通过运用典则相关的分析方法,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的财力投入对专利的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额和新产品的产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文章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链形结构的关联网络DEA模型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和两个子过程效率都偏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一高一低或双重低效;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和分析我国专利产出的计量模型,验证了专利活动也是一种以投入人力和资金来获得产出的经济过程,反映出我国在专利活动领域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但是人力资源总体上呈现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在宏观层次上市场需求的拉动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动力的重要来源,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专利产出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资源,企业利用其内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企业资源稀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限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而利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要受到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文章以河南省283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营造"正激励"的组织氛围,满足员工的预期利益,支持非官方活动,能够使冗余资源更容易流向技术创新,形成外界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创新产出,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