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章辉 《统计与决策》2016,(12):123-126
如何处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对三者彼此间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以碳排放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出口额为研究对象,借助STATA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经济决定环境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和出口增加碳排放水平,而能源强度则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从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出口在长期发展的趋势下都会对碳排放水平的减少具有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碳排放强度的路径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2)资本投入强度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应和间接负向影响效应,但间接影响效应大于直接影响效应;(3)能源-资本配置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应和间接负向影响效应,但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影响效应。文章认为,降低碳排放强度可考虑以下途径:(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提高资本投入强度;(3)降低能源-资本配置。  相似文献   

4.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减排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寻找在市场化条件下实施碳减排的有效路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从人口、财富和技术3个方面选取了6个自变量,并从中筛选出3个显著变量以建立线性对数模型,构造了改进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收集和分析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彭文峰 《统计与决策》2012,(14):119-122
差异性低碳排放影响因素系数研究为区域差异性政策提供依据,文章引入空间计量方法,研究表明:区域低碳排放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两者每变化1%,带动碳排放减少0.66%、0.52%,脉冲响应验证碳排放与两者之间存在长久稳定关系;其次要提高碳排放产品价格和税收,带动碳排放减少0.43%,市场对价格和税收的敏感性,要求政府价格和税收政策要谨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政府增加创新投入对碳排放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探讨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具有南北分异扩大化趋势。南部沿海与大西南经济区碳排放强度σ收敛特征明显,除北部沿海经济区外,全国及其他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碳排放额度、产业内部门碳排放额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产业内部门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构建要素间乘积以及加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结果证实:我国整体产业碳排放存在下行缩减趋势,但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以低碳引导之外,还需注重产业结构间的关联.从加和指数分解以、乘积指数分解的碳排放增量因子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均证实我国产业碳排放增量有所削减,但仍受制于产业间协调而未呈现持续下行的总体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8.
薛艳 《统计与决策》2016,(3):141-144
文章在计算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2000年-201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半参数混合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增加,刚开始碳排放量的波动不大,随后出现明显快速的增长趋势,慢慢增长的边际作用下降.煤炭消费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到该值超过90%之后出现拐点.最后通过将半参数混合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在充分考虑变量间非线性关系的条件下,半参数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9.
滕泽伟 《统计研究》2023,(10):30-42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STIRPAT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碳排放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鉴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能源消耗强度、煤炭消费比例、石油消费比例等8项因素作为自变量,以1980年到2009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了我国碳排放预测的STIRPAT模型,并结合拟合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碳排放的解释作用,指明了碳减排应重点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消耗过快、空气污染严重.至此,旅游业的碳排放量问题已引起研究热潮,特别是关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研究.文章以河南省旅游作为研究对象,从交通运输方式角度出发测算出了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利用kaya等式的扩展建立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游客人数、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单位GDP交通周转量、单位交通周转量能耗、能源结构六大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建模,对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收入水平、上网设备、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上网费用是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主要因素。基于2011年的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网络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电脑普及率是影响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GDP、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单病种成本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关系,文章构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方法的单病种成本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EM),以急性阑尾炎病种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基础上,验证了成本影响因素相互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全国城市平均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各地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不断改进,创新效应对其贡献逐年增大但赶超效应贡献不足;第二,空间分异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不仅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普遍较高,且碳排放绩效的增长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仅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绩效表现较好,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近年来碳排放绩效的改善速度较快;第三,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显示,近年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分异程度逐步加深,分异成因主要为城市群组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贡献度较低;第四,Lasso分析及双固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使用、金融发展、绿色环保和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能源消耗强度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碳排放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城市群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城市群...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Var(2)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正向影响碳排放,而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碳排放。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2)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经由能源消费而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二是经由资本投入而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因此,经济增长间接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文章认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化资本对能源的替代是实现碳减排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建立包括科技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隐变量在内的区域科技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对我国区域科技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综合绩效是科技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反映,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84、0.633和-0.206,我国各省份之间科技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虽然没有与专业化水平、交易效率和经济绩效直接对应的数据,但是可以选择一组涵盖三个方面的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5的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显示了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