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种情结──忧郁情结、老儿童情结、渔父情结、浪子情结的粗浅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游离社会的意向,并借用一天文学术语“逃逸现象”来表达这种意向,旨在暗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逸”.对四种情结的描述和分析大都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说明造成情结的社会原因;并辅以引用的许多诗词作语言实例,意在表明这种“逃逸”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情结,是积聚于人心深处的心理爱好与习惯性思维。当然,这情结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遗传、时代的赋予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作用中,其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表现。正如魏晋玄学时期那些才子们吃厂五石散、裸露了并不健美的身材在寒冬腊月里奔走;也正如宋明以降的读书人在赶考时不免要在京城的所谓“怡红院”宿他一宿;还仿佛清朝鼎盛时期江南的老太太看到了年轻人的某些越轨就慌忙地跪拜菩萨,这中间的曲委,都可以用“五石散情结”、“怕红院情结”与“菩萨情结”去描述。时代不同,那情结就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 时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四分之一世纪之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积淀,“知青情结”是有着相同经历的整整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民的热恋、对青春的追恋和对精神的苦恋四大社会特征。然而,透过这一情结豪迈而悲壮的外部色彩,又折射出被“左”的错误耽误和伤害的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和遗憾:畸形的知识结构,局限的社会视野,沉重的精神包袱。这种二重性特征正是“知青情结”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5.
卢卡契系统地批判、否定自然主义文学。他的失误不在于批判自然主义,而在于这种批判绝对化和全盘否定,失之公平和科学。我国文学艺术界在自然主义文学批判领域,数十年来有意或无意地存在着“卢卡契情结”。要超越“卢卡契情结”,关键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转弯”,实事求是地对待自然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6.
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即《爱,是不能忘记的》模式,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方舟》模式,表达了作家深层意识中对“父亲”的失望情绪;《楔子》模式,则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憎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结构笼罩下,张洁的创作便成为她潜意识心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乡土文本中,“黑屋子”、“月光”、“高墙”、“路”、“荒原”、“呐喊”等词语反复出现。它们凝结着鲁迅的乡土情结,成为鲁迅乡土情结的指示词。  相似文献   

8.
“诗仙”李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李白诗文中文化内涵丰富,“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透过诗情“月”意,解读李白的坎坷人生与“月”之情结:明月情结,酒月情结,秋月情结,这对当代李白研究具有拓展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女人与“家”──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漂流身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中一直贯串着明显的传统因素──“家”的情结。女性文学中的“家”的情结既包含着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家”的概念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更指示着女性主义发展中的一种困境倾向和挫折感。然而,回家之不可能,使女性文学在世纪末更突出其漂流的身份。因此,不必过高估计女性文学的成就,而应注意其“男性的女性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出于政权合法性的述求,明初统治者高调倡导“元正统论”,明初文人诗歌中的“元朝情结”与统治者的“元正统论”有密切关联,而明初各族属群体对“元朝情结”的表达,情形各异,特征复杂:明初上层精英对元朝的眷慕和上层贵族对元朝的猎奇情绪;元遗民群体对元朝的哀悼与伤怀情绪,这其中色目、蒙古族群及汉族文人各因明初的统治政策而表现出不同情形的感怀情绪;而明代普通士人的“元朝情结”甚至在明代中叶还隐隐若现。迟迟不能退去的“元朝情结”致使明代文学的真正更张迟至明嘉靖时期。一定程度而言,明初上层统治者及上层精英的“元朝情结”对明代文学的分期有着较为内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中国英语”谈到“给力”,然后推导出“给力”的中华文化情结,最后应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给力”这一实例系统论述了中国英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俄狄浦斯情结与保罗·莫菜尔人格变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具有严重的制度化、道德化、政治化倾向,本文使用“公有制情结”概念来分析这种现象,认为这种“公有制情结”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完善;主张在实践中清除“公有制情结”影响,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所有制观,从而确保运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指导改革实践中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6.
母爱的缺失和找寻循环贯穿于杜拉斯的一生,由此形成的“母性情结”反映在写作中,使得其文本中的母亲形象表现出偏执、扭曲、神圣、慈善等多面性的母性特征。杜拉斯的母性情结及其文本中的母性书写体现了作家对父权文化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曾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就男孩来说,因“阉割焦虑”而克服“毅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正常成长的关键,这无疑与母亲在母子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压抑下的两位母亲心灵的“空房子”状态及成因进行透视,继而剖析母亲此种情感状态及在母子关系中的主动性是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视野中的电影《菊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菊豆》的主题是弑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人类学、民俗学的分析表明,影片中的这些情结根植于人类原始的人性,“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有显在、间接和潜在等不同的形态,在特定背景下或者以伪装的形式,它们可能逾越人类文化的重重禁抑。  相似文献   

19.
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其作品中凝聚着对故乡土地的深沉而强烈的爱,有着极强的“土地情结”。端木蕻良的“土地情结”缘于他深刻的人生体验。本文试图从端木蕻良的忧郁与孤独的童年经验以及渴望回归土地的归依体验透示他“土地情结”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十七年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真挚、深沉的感情,字里行间翻腾着时代的浪花,该时期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个案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上。总的来看,十七年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可归结为这样几个特征:浓厚的革命情结、沉痛的苦难情结和严肃的“小大人”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