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羽 《家庭科技》2021,(2):14-15
离婚冷静期制度概述 含义 离婚冷静期制度,是指婚姻登记机关利用公权力,强制要求婚姻关系中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婚姻关系的存续问题,待冷静期结束之后再考虑是否离婚的制度. 作用 保护弱势群体,稳定家庭关系 离婚不只意味着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解除和感情的破裂,家庭中的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同样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08,(1):43-43
一些人把离婚作为解脱心灵痛苦的手段,结果并非如愿。虽然离婚割断了婚姻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痛苦也从此解除。恰恰相反,现实告诉我们,离婚也可能会使人陷入新的感情和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离婚纠纷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民事纠纷,全国每年大约有40多万对夫妻因离婚而分手,占每年结婚人数的5—6%,这些都是由于各种社会的、个人的原因而引起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广大人民的物质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将会不断得到改善,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会有所提高。对婚姻关系较高质量的要求和现实婚姻之间差距的增大,必然导致调适夫妻关系的难度增加。同时,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伦理观念正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有些人受西方“婚姻自由”观的影响,视婚姻大事为儿戏,草率结婚,轻率离婚,这是造成离婚人数增多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引起各方关注和研究的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中,有些人认为现行婚姻法关于离婚的法律规定是造成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即:单纯以“感情是否破裂”作为是否解除婚姻关系的唯一依据,在实践中起了放纵和鼓励离婚的作用,有些人甚至认为婚姻法是一部“离婚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婚姻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根本依据,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离婚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姻婚关系死亡“这一事实的确定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愿望。”(《马恩全集》第1卷第184页)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合理形态,越来越摆脱旧式婚姻中男女关系上的物质依附性而显示出自己客观的本质。以感情作为婚姻关系的法律依据,正是这种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问:我在与王某结婚后的第五年因双方感情不和而离婚,后来为了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在离婚2年后复婚。但复婚4年来,王某经常打骂我,我再也难以忍受了,于是我又提出离婚。王某在结婚前就购买了一套住房,是他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现在我以双方两次婚姻关系期间已经过8年、且该房双方共同使用为由,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对这一条理解应该是:第一,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在程序上必须进行调解;第二,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在实体上必须以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为离与不离的依据。如感情确巳破裂,调解无效,就应准予离婚,如感情没有破裂,虽经调解无效,也不应该准予离婚。 因为调解无效的案件,不等于都属于感情破裂。就是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过调解,有的还可以重归于好。何况,那些本来感情没有破裂,由于其他主观或客观因素而引起的离婚,则更应该强调调解。但是,调解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本来不该离婚,经过多次调解仍无效果,对于这种案件,虽然可以通过判决不准离婚的方法教育当事人,促使其正确  相似文献   

7.
判决离婚制度的法律变迁过程就是个人价值的生成、确认与成长过程,是人性得到逐步解放、婚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婚姻关系中国家本位、社会本位、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的演变过程。破裂主义的立法原则是当今多数国家判决离婚立法中的趋向或做法。在我国的婚姻法修改中,应以提高婚姻质量而不单纯以稳定婚姻关系为价值取向进行破裂主义的判决离婚制度的规范设定  相似文献   

8.
一、离婚的法律冲突离婚是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与因夫妻一方死亡而使婚姻关系消灭同为结束婚姻关系的不同。和结婚一样,由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国的离婚制度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国对离婚问题的不同态度。从历史上看,世界范围内的离婚立法经历了禁止离婚主义、限制离婚主义和自由离婚主义的更替。西方许多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认为婚姻是耶稣与教会安排下的结合,是永久而完美的东西,是人所不能使其分离的。因此,它们长期禁止离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中国离婚现象本身和离婚动因、离婚手段、离婚过程具体行为的道德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可以发现基于感情完全破裂的离婚本身是婚姻自由的伦理精神的体现,是合乎道德的,但具体的离婚动因和个体或群体行为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不道德现象和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婚姻法采用了"感情破裂说",婚姻法第32条规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离婚的立法理由。但笔者不赞成将感情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事由,而是赞同应将"婚姻关系破裂说"代替"夫妻感情破裂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一规定,十分明确地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根本依据。研究和认识什么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弄清和掌握“在什么条件下婚姻是允许离异的,也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婚姻按其实质来说是已经离异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85页)这是广大政法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本文试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一浅论,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离婚后的扶养作为婚姻关系解除的余后效力,法律对其作了极其全面和详尽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防止离婚自由权的滥用,而且也有利于保护需要扶养方的利益。值此我国《民法典》制定之际,德国有关这一制度的规定对完善我国离婚时的经济帮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新《婚姻法》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因夫妻一方与人通奸、姘居、重婚或殴打、虐待、遗弃对方而导致婚姻破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 ,不少离婚无过错方当事人因离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 ,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特别是重婚纳妾、包二奶、姘居及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和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 ,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 ,而且影响了社会安定和计划生育。因此 ,有关离婚后的损害赔偿问题就成了婚姻法修订过程中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目前我国一夫一妻制已遭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家庭暴力的日益增多 ,新《婚姻法》为保护离…  相似文献   

14.
婚姻道德与婚姻法的控制功能及其关系□罗萍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人类离开动物状态以来,就对婚姻关系有所约束,这种约束就是婚姻行为规范。从婚姻缔结、维系、解除整个过程到夫妻双方处理家庭人际关系,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规范有软性的控制,如道德规范;也有硬...  相似文献   

15.
唐人的“离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的“离婚”刍议牛致功“离婚”的含义,古今大体类同。今人所谓的“离婚”,是指“依照法定手续解除婚姻关系。”①唐人所谓的“离婚”,是指经过一定的手续脱离夫妻关系。需要说明,本文所谈唐人所谓的(离婚”,不包括古已有之的丈夫休妻。早在先秦的《仪礼·丧服》...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理解新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的立法精神 第二十五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1、新老婚姻法关于离婚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既保障离婚自由,又反对轻率离婚  相似文献   

17.
聚散两依依     
“高价离婚”面面观 据说北京有个“离婚小屋”,离异双方到这里或端上一杯咖啡或点上几个菜,在幽幽的烛光和低沉的旋律中最后聚会一次,然后各奔东西。这事听来让人感觉到一种凄清气氛,而凄清中飘出一丝浪漫情调。 离婚,对于当今大多数感情破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依附性、无形性、价值的动态性或可变性、不可转让性和难以评估性,因而其并非财产。既然如此,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所得的人力资本自然亦非夫妻共同财产。在夫妻一方为另一方接受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取得营业执照作出贡献,并于取得人力资本之后不久甚至在求学期间双方离婚的情况下,作出贡献的一方可依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保护其期待利益。  相似文献   

19.
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丽 《理论界》2008,(6):75-76
离婚损害赔偿是配偶一方违法侵害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方所受的损害,过错配偶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离婚赔偿制度的明确规定,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婚姻家庭现状,为维护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而做出的。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是当前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就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离婚问题本身是立体的,其研究是多视角、多框架的。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社会学众多理论中的一种,虽然并不可能囊括离婚影响因素的所有方面,但在国内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考察离婚影响因素尚不多见,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剖析离婚的影响因素,其实质是强调在一个家庭中,美好的婚姻关系要靠夫妻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要满足双方的利益和需求,仅仅强调单方的一味付出和无私奉献不可能创造幸福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