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2.
利用清代拓片,1348年宁夏路应理州汉语、蒙古语双语碑的碑文被重新释读。有别于柯立夫等学者的研究,第二行蒙古文的两个单词分别读作uran和?asaγulu,而非ün和ayaγ。由此,整个蒙古文的文意和排序得到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清代嫩江流域的蒙古族王延华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在统一北方各族时,极注重争取蒙古族。万历二十年(1593年)科尔沁蒙古等九部联军败于努尔哈赤之后,努尔哈赤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优待、释放科尔沁战俘,使归本部,并进行政治联姻。从万历四十年(1612...  相似文献   

4.
若松宽教授是活跃于当今日本史坛的蒙古史学家。自1964年发表《哈喇忽拉的一生》以来,近三十年笔耕不息,在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领域内,以其选题新颖、资料丰富、研究严谨,在当代日本蒙古史学家中独树一帜,颇孚盛名,同时赢得中国蒙古学家的称道,在国际蒙古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 评述若松宽教授的研究,以笔者之水平实不胜其任,但为了让更多的中国边疆史、蒙古史同行了解日本蒙古史研究进展的一个侧面,故结合自己对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特别是对卫拉特蒙古历史与宗教的研究,谈点认识与感受。  相似文献   

5.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杜常顺丹噶尔即今青海省汉源县,以其地有著名的黄教寺院栋科尔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尔”即“栋科尔”之异译。清雍正前,丹噶尔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领地,雍正二年(1724)划归甘肃西宁府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析置...  相似文献   

6.
八旗蒙古人是指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编入八旗蒙古内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与游牧蒙古人不同,在清代他们的教育是颇受重视的。接受教育是八旗蒙古人参加科举、进而为官从政的基础,是构成八旗蒙古人全部历史活动的极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八旗蒙古人的教育史是与清王朝的兴衰史相始终的。清代,八旗蒙古人生活地区分布极广,除京师外,分散在全国各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各地驻防情况不同,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也各有特点。这些因  相似文献   

7.
土观·洛桑曲杰尼玛是青海互助境内佑宁寺(俗称“尔郭隆寺”——藏语之讹音)五大活佛系统之一——土观活佛第三代转世。清代甘青、蒙古等地区的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佛学家。 1737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洛桑曲杰尼玛生于今甘肃省武威地区天祝藏族自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八十年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十分重视中国民族问题,把它看作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纲领中就提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由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3年,中共中央对国民党代表大会提出关于民族主义内容的正确建议:“对外反抗侵略主义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这就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由来。1930年中华苏维…  相似文献   

9.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10.
清代西北的犯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将内地罪犯发遣西北边陲屯田实边,汉、唐、元、明诸朝都曾实行.清承前代遗制,自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将罪犯发至喀尔喀蒙古、甘肃河西和新疆地区屯田.这种屯田在清代史籍中被称之为“犯屯”或“遣屯”,是有清一代西北屯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此作一考察.一纵观清代西北犯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三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犯屯主要实施于喀尔喀蒙古和甘肃河西西部;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清政府开始将大批罪犯发往新疆,兴办犯屯,至同治三年新疆失守,可定为第二阶段;光绪、宣统年间,是清代西北犯屯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清政府再度将大批罪犯发配新疆,但犯屯制度与前期不同,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清代西北犯屯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九朝,约经一百八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清代盟旗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清代最高统治者经几代时间才完全征服蒙古地区。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清朝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征服和驾驭蒙古,对于他们的统治及其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历代王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及宗教文化等,掺合满族统治者的统治办法,制订了一系列统治蒙古地区的政策和制度,诸如实行联姻,驾而驭之;大兴黄教,因俗而治;封赐爵位,使之臣服;诸多禁令,限而治之;设置盟旗,重分其力等等。这些政策和制度,环环相联,有如一张大网紧紧套住蒙古地区,达到有效驾驭和统治蒙古的政治目的,诚如清帝康熙所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巩固。”清朝历代帝王为统治蒙古地区用尽了心机,收到了历朝统治者想做而做不到的成效。本文论述的盟旗制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各项制度的一环,从中也可以窥见其全貌。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敖日格勒、达来、海鹰、呼和巴拉4个蒙古族年轻人创办的蒙古文化网站映入人们的视线。在此之前,曾有位学者对他们说:“做这样的一个文化网站,仅仅是收集资料也得要花上两年的时间。”但4个年轻人没有退却,在不分昼夜、连续工作6个月后,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出色地完成了蒙古文化网站的建站工作并将内容全部传上了互联网。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政治互动从内容到效果虽大异其趣,但治蒙方略却异中有同,相同点是:都极其重视蒙古问题、推行恩威兼施方针、注意吸纳历代治蒙经验、施行分治之策。不同点是:清代突破了明之华夷观,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发展了明朝以神道设教的理念,形成了以黄教安众蒙古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满蒙联姻、满蒙联盟等互动形式,发展并巩固了与蒙古的政治统合关系,使漠北蒙古成为清朝的边疆屏藩,困扰中国历史若干世纪的蒙古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明清解决蒙古问题的政策体系与政治体制的成败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以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鉴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清代及民国时期土尔扈特与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尤其聚焦土尔扈特东归、察哈尔西迁以及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本文在系统研读主要研究成果内容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特点,探讨未来深化有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永江  尹世奇 《民族研究》2023,(4):118-132+138
军台系统在清代西北边疆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台台费问题直接反映出军台系统的运转情形,并为动态观察清代边疆治理成本,讨论清代边疆治理效能问题,进而探讨清代大一统国家的边疆经营模式提供了观察窗口。本文以军台台费问题为着眼点,重点讨论了台费在军台运转中的重要作用、军台台费在“养赡蒙古”等清代边疆治理举措中所发挥的实效,进而考订了台费名目正式出现的时间、台费名目的丰富内涵以及台费征缴标准的来源问题,揭示出清代“经济务实”的边疆经营策略与大一统国家建设中“宏观灵活”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回遮蒙古之历史》是西藏佛教宁玛派高僧索多巴·洛追坚赞撰写的兼具历史与自传双重性质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藏关系的一部重要文献。索多巴在文章“缘起”部分交代其写作意图为给宁玛派争光、激励后辈“回遮蒙古”人士、从而利益佛法等。通读《回遮蒙古之历史》,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发现索多巴撰写《回遮蒙古之历史》的真正意图是,讴歌自己的“光辉事迹”即给自己写“圣传”、使自己的咒术合理化、为自己做辩护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尔沁部的历史,史书上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在清代史家的著作中,虽有些片断记载,但其范围只限于清代之历史,关于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则很少论述。由于史料缺乏,过去国内外学者对科尔沁部的历史研究甚少。 近几年米,随着蒙古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对蒙古各部的研究亦有进展,发表了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章嘉活佛是清代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正如乾隆帝在《御制喇嘛碑》中所说:“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从康熙帝开始,历辈章嘉活佛在清朝宫廷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而历辈章嘉活佛中以二世阿旺洛桑却丹和三世若必多吉最为重要,对康雍乾三朝清廷与西藏和蒙古的关系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清代藏族史、蒙古  相似文献   

19.
清代蒙古地区的"买卖城"及其商业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蒙古社会的变迁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清廷在制度建设、宗教倡导、移民开发、交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蒙古地区的社会面貌.全面总结不同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们认识清代蒙古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清代蒙古社会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镇--这一"特定区域"为考察对象,选取这一"区域"中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买卖城"--作为突破口,揭示清代蒙古地区城镇建设的状况和商贸活动的特点.文章由"买卖城"的特征与布局、"买卖城"的商业特点、"买卖城"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对"买卖城"的概念、性质、规模、布局、市场特色、交易方式、商业群体、市镇管理、行业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清代蒙古地区"买卖城"的形成及其商业特色和商业地位,以期能对深化清代蒙古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乌拉     
“乌拉”这个名词在蒙古语、满语和藏语中都有,是差役的一种称呼,源于突厥语。汉文记载中,最早见于唐人慧立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写成“邬落”;在元朝译作“兀刺”,管理这种差役的人叫“兀刺赤”。“乌拉”原来的内容是指驿站上供应来往使臣、客商乘骑的马匹,后来引申为一种差役或多种差役的名称。在蒙古族地区还是指支应马差,但已不限于驿站上;在东北地区,清代有一种专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