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有“比德”之传统,即将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赋予具体的事物.松柏不畏严寒,品性贞刚,天然具备能暗示、象征主体品格内涵的特征,因此成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德”之象.松柏比德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比德内涵日渐丰富,人格象征逐步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松柏代表着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操守,成为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这种道德内核,"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也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与特殊的士人心态紧密相联。首先,与传统牡丹诗往往给人以歌舞升平、富贵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常常唤起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楚与繁华易逝的悲伤。其次,因其"故国"的象征意蕴,它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的痛苦,获得片刻美好的体验,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贵繁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内在人格精神之"富贵"的全新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5.
《圣洁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把朱自清的创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时代的影响,把朱自清丰富复杂的感情简单地等同于朱自清的人格,把另外作品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荷塘月色》的意义;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恰恰离开了《荷塘月色》的文本形式。朱自清的荷花意象像女性那样的美丽,表现了荷花意象是美人的原型性象征;《荷塘月色》的创作动因来源于朱自清潜意识中的“情结”;采莲诗的运用和荷花的描写构成一种对应的结构,是朱自清潜意识的表现形式:荷花意象是美人的象征,而采莲诗则隐喻了对美人的爱欲。  相似文献   

6.
莲在宋词中,既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意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意象。其象征的内涵有数端,主要表现为复杂多样的人格象征,还有诸如爱情、乡关之思、吉祥如意等象征意蕴。宋人在词体中对莲的这种独特蕴合的开掘和描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楚辞中的服饰描述有着丰富复杂的象征意义和极为重要的表达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楚辞所写到的服饰常常是对人格之美的象征,并且楚辞中服饰所象征的美好人格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楚辞中人物的服饰之美及有关描述象征和表现着一种强烈、执着的用世之志及此用世之志所遭受的重重打击;楚辞中有关服饰的某些描述还是人物在人格之美不获赏识、用世之志屡遭打击的情况下产生的忧结之情的表现或象征。楚辞中服饰的纷盛华美和香草服饰的频繁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楚辞服饰描述对人格和情志的象征和表达也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相似文献   

9.
荷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很受人喜爱。富有吉祥、美好的象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许多袖珍碗莲、各具特色重瓣丰花型的新品种,从池塘湖泊中走上阳台、屋顶,跻身街道、庭院、旅游场、办公厅,成为花中新贵的新盆景。荷花种子,统称莲子,是上品中药材。具有键脾理胃,清心益肾,止泻涩精、补养心气之功效,因此,盆栽荷花将会继续走俏,发展前景广阔。盆栽荷花并不  相似文献   

10.
天——中国伦理道德的形上根源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作为道德原则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存在。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天,其内涵的确立及发展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为人格之天到义理之天的转变,第二次为心性义理之天到现代道德形上学重建。通过对人格之天、心性义理之天在道德原则合法性问题上的作用及自然之天对它们存在地位的冲击的探讨,可以揭示出天作为伦理合法性基石的深层理论矛盾,而这一矛盾的揭示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当代道德形上学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左传》中表示时间单位的“年、时、月、日”等词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日、时”具有多种与时间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的体现除了与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有关,还与它们在句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功能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月、年”的主要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与数词组合,但由于上古汉语没有序数和基数的区分,导致这种组合同时具有表示时点和时段的双重意义,而对这两种意义的区分,同样需要依靠其在句中所处的句法位置予以判定。  相似文献   

13.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15.
"画眉"张敞     
西汉名臣张敞,曾连任京兆尹九年。期间,先后发生过两件引起轰动的事:一是他亲自为妻画眉,被人在汉宣帝面前告了状;一是他在待罪即将离职的五天时间内,逮捕处决了拒不执行工作命令的絮舜。但综观他的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才识过人,他了解体恤民情,治郡严宽相辅而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系心国是,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功名利禄,甚至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其忠诚、才识、业绩,在历史上都堪称第一流。只因曾为妻画眉,而与“飞将军”李广一样终身不得封侯。  相似文献   

16.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17.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褰裳>、<静女>是<诗经>中的两首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情诗,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描写男女相约相见的场景,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展示诗歌内容,体现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开喉吸气吐字发音"能处理好喉头与呼吸的矛盾,喉头与真假声的矛盾,喉头与吐字及共鸣的矛盾.能充分发挥歌唱器官生理机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