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一部分主谓结构可用“之”、“者”、“所”这三个不同的虚词以不同的方式偏正化,这些偏正化的结构可以用定语性质的指示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这两个鉴定字来确认.在语法意义上,主谓结构通过“之”、“者”、“所”偏正化了的结构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正确认识到古汉语虚词“之”、“者”、“所”使主谓结构偏正化的语法功能,对解决古汉语中与之相关的语法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3.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4.
居延汉简指示代词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先秦时期的相同,如"之、其"所形成的分布格局等;指示代词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发展,如"是、厥"的衰落、"通、此"的大量使用以及指示代词的集中化倾向等.这些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何、曷、奚、胡、谁、孰、岂”等后面及指示代词“此、是、彼、夫”等后面常跟着一个“其”字,它们一块儿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后世仿造的句子也不少,但要说清这个“其”字的作用是什么,它跟前面的疑问词和指示代词是什么关系,却是件困难的事。原因在于“其”是个虚词,意义本来就不实,当它出现在上面那些词之后时更显得似有若无,难以捉摸。从汉代起学者们就已开始注意这个“其”字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在仔细审读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幺由)绎出“疑问词和指示代词 其”的使用条例,兹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9.
先秦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历来把古汉语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一概而论,甚至认为它们“同源”。本文选取先秦十种典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类别三方面考察了五种附后缀形客词。认为这五种形客词后缀各有来源:如缀和若缀由动词虚化而来;然缀由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焉缀来源于然缀,但同时还受到语气词“焉”的影响:尔缀主要由指示代词“尔”虚化而来,同时受句尾语气词“尔”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还分析了这五个形客词后缀消长的原因。最后附录了附后缀形客词表。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11.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3.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4.
近读张觉同志《“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见》(下简称张文,刊《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8期),颇受教益。张文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观点:一是将“所”解释成“指示代词”,另一是将“所”解释成“疑问代词”,认为这两种看法“乃是一种误解”,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该句的“所”字应是语助词。我们觉得,张文对前二说的分析乃至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其新看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首先,语助词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必须有明确的语法作用。“恣君之所使之”中的“所”字到底起到什么样的语法作用,张文并没有明确交代。张文认为“恣君之所使之”的正确含义实为“恣君之  相似文献   

15.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由副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相”具有了代词的特点,可代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语法上相当于代词作宾语前置之状况,代词作前置宾语自有其因,同样,“相”作宾语亦有其由.而且“相”具有代词的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全部《论语》里,“斯”字凡71见,“是”字凡58见,和两字词类相近的,“兹”字凡一见,“此”字未出现。汉语语法学家认为是指示代词的,“斯”字有22例,“是”字有26例,“兹”字一例:认为是指示形容词的,“斯”字有15例,“是”字有5例。现在将它们分别列出,作一对照。知道“斯”“是”在两方面的用法中,完全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谈《孟子》中的系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字在《孟子》中,主要是用为指示代词,指代人或物,可以译为“此”。比如:“尔何曾比予于是”(公孙丑上),代人;“无何也,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代物。用为指示代词的,例子很多,随手可取。“是”字也有用为形容词的,可以解释为“对的”、“正确”。比如:“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公孙丑下),“自以为是”(尽心下)等,用例不多,全书不过十处。也有用为系词的,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