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①,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了解鲁迅后期创作和思想的重要资源,《故事新编》的“新”与“编”就内含着作者的创作取向和思想特质。具体而言,《故事新编》的“新”包括情节和主题的新变;从神话向小说的转变、间接与隐喻手法的采用、主观化和心理化的大量介入等艺术特征的新变;价值观上的民间立场取向等几个方面。此外,《故事新编》的文章创作时间与文集编排次序的不一致,反映出鲁迅创作思想的前后变化。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他的作文,却没有……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 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鲁迅 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它情节简单,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速写”式的,并不丰满,但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不结合注释看,我们就不大容易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作者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又和读鲁迅杂文的情况类似。统观鲁迅一生的创作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前期偏重于小说创作,但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了《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一般的”小说,而杂文写作量却越来越增加。鲁迅在十八  相似文献   

5.
(一)在为《故事新编》所写的序言中,鲁迅认为历史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这种作品被讥为“教授小说”。其实却是“很难组织之作”。另一种则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鲁迅认为他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6.
鲁迅从科学救国到弃医学文,一直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第三本小说集,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写成。在他创作《故事新编》的漫长岁月里,正经历着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深刻的变化,自然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战士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是炽热而深沉的,这种爱国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于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早在一九○三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就以激昂的笔调译述了古希腊斯巴达人民宁死不屈、英勇抗击波斯军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铸剑》突显了复仇精神。对《故事新编》复仇形象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能够探照出复仇对于鲁迅独特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苏懿  程德强  潘颖 《东方论坛》2005,6(2):50-57
虽然<故事新编>的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相对滞后,但通过对近十年<故事新编>研究成果的检点与梳理,仍然可以发现<鲁迅与表现主义: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等一批重要成果.在这些标志性成果所划分的区间内,对其间种种特色各异的成果进行回顾与整理,能够在总体上显现出以往研究的特点,并启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都反映了作者与所在民族和故乡文化的深刻联系.乌克兰民族的伟大作家果戈理在作品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民族文化英雄形象而表现出复仇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浙东文化的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具有故乡文化性格的英雄,这些英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虽然两位作家出生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但他们都把最深的感情献给了故乡和民族,都竭力赞颂了本民族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13.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异质性使小说时间观念呈一种立体的无序延宕,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故事新编》立足于此在的生命时间,有意淡化消融近代小说对历时性发生的线性叙述。鲁迅在历史意识的现代转换过程中,深入到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通过小说文本中个体体验的历史言说,对历史进行了充分诗意化、哲理化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5.
塔哈·侯赛因的《山鲁佐德之梦》与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重视从多个层面对神话人物进行塑造,并在其中凝聚作者的哲学、政治、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使神话形象言其所不能。这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点,而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却大相径庭。利用神话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在鲁迅和塔哈·侯赛因的笔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是源于两位作家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启蒙的坚守——论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于“左联”时期创作了5篇历史小说,其被收录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对于这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鲁迅作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创造,并深化了其早期进行的现代启蒙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所表现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启蒙与革命之间的艰难的承担与整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启蒙与革命互动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冲突的痛苦与代价。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的“油滑”写法不符合许多根深蒂固的文学观念、趣味和标准,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突破了以往任何正统审美逻辑和方式。它直接影响和开创了“故事新编体”小说,丰富和滋养了“后现代”思想,促成了“新历史主义小说”概念。  相似文献   

18.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关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而学界和民间对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质疑,首先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政治性的“学鲁迅”单向诉求的过度反弹;其次,质疑和反弹不应该以否定鲁迅核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目的。应该在“鲁迅学”的学术理性的前提下,对鲁迅形象和思想进行还原。与此同时,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