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斌 《中华魂》2012,(1):61-62
西方经济学的信徒们对于西方经济学大师们能够在讲桌前只用一个供求曲线就讲清楚了所有的经济问题佩服不已。其实,基督教仅用一个上帝就讲清楚了所有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那些西方经济学大师们没有一个人会反对上帝存在,因为基督教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的宗教,许多传统的节假日都因此而成为工作日。英国议会也曾宣布,用警犬捕杀印第安人和剥印第安人的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言归正传,西方经济学的大师们从来就没有划出过任何一条实实在在的供求曲线,无论是关于小麦的,还是关于轧钢机的,或者是关于稍微抽象一点的总供给或总需求的曲线。他们只是在黑板上信手划  相似文献   

2.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侠客与西方的骑士在东西方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各放异彩,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尚武的、英雄的、利他的文化,同时又各有不同。他们一个是"以武犯禁"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一个是笃信上帝的卫道士;一个是受尽打压的民间义士,一个是万众敬仰的王公贵族。因此他们在精神准则、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均存在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任何时代的文学评论都是一个关于意义的故事。或追寻或消解,意义总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被谈论。(一)在西方,继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以后,二十世纪又有人惊呼“人死了”。(当然人并没有死去,仍一代代活着,正如尼采宣布一种上帝话语的终结一样,福科指的是“人”的话语的终结。)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之死成了西方广泛关注的话题,人道主义话语在西方已不再荣光,漂亮少女变成了大灰狼,但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家却不合时宜地与狼共舞起来。采用人道主义话语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对“文革十年”的深刻反思。文革是一次…  相似文献   

5.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 ,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 ,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 ,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 ;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 ;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 ,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 ,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6.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以其反基督教文化为其基本思想倾向和特征的,但基督教文化传统并未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消失或引退,它反倒作为一种沉重的背景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时地回荡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内心深处,最后又必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从基督教的面向上帝很容易走向现代主义文学的面对内心,因为二十世纪的西方人在失去了上帝之后,更容易关注、聆听和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是异化,但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却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反倒同基督教思想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寓言颇为耐人寻味。据说,有一位传教士对上帝说,他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根本区别。上帝对传教士说:“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走进一间房间,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口正在煮食物的大锅坐着。他们又渴又饿,虽然每一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因汤匙太长,便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嘴里。他们的表情全都又悲伤又失望。“来,现在我带你去看天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我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其实从14岁就结束了,后面的日子都在苟延残喘。只有在童年和少年,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向他们展示了无限的丰富与新鲜。什么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见到蚂蚁,第一次遭逢暴雨,上帝仿佛精心安排了每一样事物和孩子们见面的时间和内容。在你没见过蚂蚁的时候,蚂蚁难道不值得你顿足惊喜吗?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7,(2)
一日,我与上帝一同出行。路过一条河时,我看到水里有一个人在挣扎,我指着那个人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  相似文献   

11.
疾风知劲草,苦难显坚强。犹太民族在离散与动荡中经风历雨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苦难,锻铸了他们卓越的品性。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形成的根本,他们对人对己的方式和秉承的传统道德成为犹太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他们选择了上帝,上帝也选择了他们,他们跟随着上帝的脚步来建设自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上帝”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都为西方人提供着终极关怀与死后的慰藉。“上帝”之死导致了最高价值缺位,撇下西方人在一个缺乏意义与充斥着荒谬本质的世界上独抱孤怀。在尼采看来,科学与道德都无法为生命提供终极的价值关怀,只有艺术,传承了神话的精髓,将人的生存审美化并为人的生存提供永恒、神圣的指引。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人与上帝作为重要范畴,始终位居显赫位置,他们的调适与发展集中体现了西方哲学时代主题的演变。在希腊哲学中,人与神揉为一体共同完成了对自然的解说。在中世纪,人类主体性被上帝所取代,哲学的神学附庸性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时代主题。到了近代,随着上帝观念的失落、人类主体地位的崛起,弘扬人的理性和创造力成为这一时代哲学发展的主题。19世纪末,尼采的“上帝之死”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新时代,一个世纪后,福柯的“人之死”把人本主义哲学推向后现代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文化的总体历史为背景对<等待戈多>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等待戈多>表现的是西方人在后上帝时代的精神处境.<等待戈多>显示出西方人重建有意义的宇宙秩序的努力.在上帝死后而新的超越理想尚未建立之前,<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宿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基督教文化的转型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经说过,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为目的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哈代的小说中,上帝的存在是缺席的在场。哈代对进化论的推崇,对异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上帝的讽刺和怀疑似乎都证明威塞克斯是一个上帝缺席的世界,但小说中到处可见的十字架却成了上帝来过又离去的证据。哈代笔下的十字架,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作家依然以神性为中心的终极价值依据。虽然上帝已经隐退,但哈代仍然保留了他的席位。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处于新时期的企业必须学会处理与顾客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顾客是上帝"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要明白"上帝也会犯错误"的客观存在.企业必须在"顾客是上帝"和"上帝也会犯错误"之间寻找出合适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上帝"一词.在她笔下,上帝既神秘又熟悉,既全能又无能,既仁慈又残忍,是一个矛盾体,她对上帝欲拒不能.这种矛盾源于她所处的特殊时代、生活环境和宗教经历.矛盾的上帝观常常对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风格等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20.
在尼采宣称"上帝之死"以及福柯欢呼"人之死"之前,黑格尔其实已经宣告了超验的、彼岸的老上帝的死亡.与此同时,在黑格尔的"死亡哲学"那里,"上帝之死"亦同时伴随着"人之死".本文力图考察黑格尔、尼采与福柯各自的"上帝之死"与"人之死"的思想意蕴,考辨其深刻差异,以期梳理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