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韩山师专学报》1989年(5月印成)第一期是一册“潮汕文化研究专刊”。前不久,韩山师专成立了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对潮汕文化及其研究现状进行初步调查摸底,并开始组稿,该专刊就是这一工作的第一份成果。从整本来看,这一期的“潮汕文化研究专刊”,覆盖面不小。在古代文化研究中,饶宗颐先生之文,用翔实的史料,对宋代潮州之韩学,进行了钩稽、考订和辨正,指出其“可称述者,约有三端:一为潮本韩集之刊刻;一为名宦之尊韩,而多  相似文献   

2.
系统介绍大型古籍抄本《潮州诗萃》的规模、形制;简要评述其文学美学成就;阐述其在潮人文化史上的价值,包括体现潮汕先贤志节事功、间接反映潮汕历史重大事件、歌咏潮汕的地方胜景与文化遗迹以及诗作者游历为宦行脚所到沿途之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等多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愈来潮之前“潮人未知学”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关于唐代潮州州学兴度问题之探讨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此语既出,后人遂咸谓潮之有文化乃自韩公始,是以有颂诗“不有韩夫子,人心尽草莱”之句。苏轼碑文显然本自韩愈《请置乡校牒》,但却有逾本意。其实,韩愈在牒文中有一段话至为重要,殊堪注意:  相似文献   

4.
文学源于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因应生存与发展的精神需要之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需要之产物。由于历史上潮人未能产生自己的仓颉,潮人也便与自己的书面文学擦肩而过。然而,口头文学却不会因此而无迹可寻。发祥于潮州的土著畲族,其始祖盘瓠就葬在潮州凤凰山。其《高皇歌》、畲歌仔等口头文学作品,应该是潮州古代文学萌发的源头。而书面文学之出现及其滥觞,应在中原移民南迁入潮及中原文化融入潮州之后。南朝刘宋年间,佛教开始传入潮州。由是,潮人文化得以在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长期浸润之下逐渐形成。这种文化土壤正是潮州古代文学赖以滋长之温床。而历代莅潮官员之文学移植与栽培便是其萌生、滋长之首要外在因素。因而,唐代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期。潮州古代文学滋长伊始便呈显着儒佛交辉之文化运势。  相似文献   

5.
潮州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发展受潮汕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表现出山林化、以人为重、因人而设以及学术性、办学的自由性等特点。潮州书院建置的具体定址及环境营划受传统的潮汕风水理论影响,注重山川形气与宅居方位的布局以体现潮人避邪趋吉的风水理念。潮州书院建筑的内部格局还体现出潮人文化以礼作为等级观念的象征意义以及平衡和谐之美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潮州耆旧集》是冯奉初编纂的明代潮人文章总集。所录体裁齐全、内容广泛,较为真实地记载和描述了明代国家、特别是潮州地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冯氏当年据以编选的各家别集或已亡佚,或流传不广。因此,《潮州耆旧集》拥有较高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有不少潮汕史事,这些记载或为本地文献所未及,或可补充、校正本地文献,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文对《要录》涉潮史事进行系统评介,分三个部分:一、《要录》涉潮史事概述;二、涉潮史事的学术价值;三、《要录》等全国性史籍较多载述宋代潮州史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兼有海洋文化因素的比较独特的地域文化。韩山师范学院地处粤东的潮州市。潮州市是粤东沿海城市,又是历代潮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近现代著名侨乡。作为地方高校学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从创办之初就比较注重地方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潮乐就其本质而言,也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深深根植于潮民、潮地的文化之中,从悠久灿烂、朴实深厚的民系文化中吸取营养,是潮汕地区特定文化的产物,它蕴含着潮汕历史、文化渊源及广大潮人所独具的文化心态,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潮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潮州古代文学因史料之匮乏而迟至唐以后方有记载。唐陈元光之《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潭桥》《示子珦》及其后人辑录的《龙湖集》,是今日能够见到的珍贵遗存。这些珍贵遗存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然而,因陈元光的潮人身份今尚存疑,故未为学界确认。对陈元光的籍贯、平蛮开漳人生轨迹以及诗歌进行重新考辨,认为尽管陈元光的潮籍身份存疑,但其潮人身份是无可置疑的,其诗歌创作及生活经历为其潮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佐证,陈元光的诗歌创作应是潮州古代文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结构独特,是潮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湘子桥的建造体现了治潮官员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桥梁独特的结构跟韩江航运的历史息息相关,"湘子"之名体现了潮人浓烈的崇韩情节。潮州湘子桥在潮州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史·兵志》作为人们研究明代军制时经常征引的基本文献之一,其成文过程亦不容忽视。与整部《明史》的成稿过程一样,该《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其阶段性的成果分别是万斯同《明史·兵志》、王鸿绪《明史稿·兵志》、张廷玉《明史·兵志》。  相似文献   

14.
把体现与传播潮汕文化研究成果主要载体的《岭南文化书系·潮汕文化丛书》作为研究对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丛书与网络的融合,是网络传播时代里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传播与接受的样本。通过对读者评论的分析,发现选题与销售现状是影响丛书进行文化传播的因素;对中国知网"文献"栏目中专业检索的统计与分析,丛书在学界的接受范围主要在潮汕文化的区域研究当中,且以文献引述、观点引述、学术争鸣为主要接受形式。  相似文献   

15.
近日,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的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史部》的首批成果50册,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儒学文献已经进入了结集整理出版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四百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心愿成为现实。《儒藏·史部》50册不仅是目前大型丛书自创体例的重要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儒学史料收集最全面的集大成之作。首先,著录齐全,资料翔实。《儒藏》的首批成果共50册,总字数约2600万字,内容系儒学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属于四川大学《儒藏》工程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中“经”、“论”、“史”的“史部”。首批50册包含“史部”的…  相似文献   

16.
韩愈刺潮时间很短,治潮政绩不算突出,对潮州和潮人也没有好感,甚至恶语相向,但却形成今日“潮州山水皆姓韩”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据核心思想地位,宋代儒家学者不断地推波助澜,使韩愈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被越抬越高,最终把韩愈治潮这段历史塑造成儒家治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态观念以及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鸟·兽·花》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文本,其展示的不仅仅是“生物圈”的生态,更注重的是通过抒写“生物圈”来思考“精神圈”的生态失衡问题。《鸟·兽·花》的创作,不仅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更展现出生态诗人通过文学的力量拯救人的灵魂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9.
潮汕女祠是与男性祠堂相对的潮汕传统祠堂,肇创时间失考,自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祠堂文化的繁荣应运而荣,其数量虽占少数,远不及男祠,却是潮汕祠堂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成为地方历史人文的独特组成部分。潮汕女祠文化繁荣主要有四个原因:中华崇尚孝道的文化传统、明代中期礼制的许可、明清时期潮汕地方社会的发展以及明末揭阳名宦先贤对"庶文化"的申倡,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分析,从地方人文因素角度对后两个原因展开论述,为潮汕传统祠堂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20.
《周颂·三象》是周代礼乐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自王国维先生起,学者皆以《三象》之舞为“文舞”,从而与《周颂·大武》之为“武舞”相对.然而从《三象》之舞所用舞具入手进行考察,可知历来学界对先秦礼乐文化中“文舞”、“武舞”的舞容区分是不正确的.《三象》之舞也具有相当的“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