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大思政”教育的有效举措。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面临着部分“双创”课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方法实施合理性欠佳、个别学校创新创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标准仍不明晰、个别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氛围有待优化等问题,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法路径,对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授课质量与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建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专业学科当中,也就是业内常说的课程思政。加强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和考评体系构建,是为了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如何参透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使之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顺畅。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以二者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端正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本文讨论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创新优势和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困境,制定并构建适用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最生动的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致使课堂内容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英雄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完成实践教学各项任务,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发掘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激发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进而实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为实现“纲要”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认知程度及综合素质,同时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还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提升课堂实践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体育是高校教育的必修科目,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来实现思政教育,改革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体育文化、评价体系、师资等,还要推动各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的实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生活思政”是对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是构建“三维”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深入研究“生活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和实践路径,探索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和意义。“生活思政”以生活为主线,在鲜活的生活事迹中实现思想引导;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和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实践教育为方向和基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在当前社会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生活思政”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方式和深化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高校的培养策略中,已经明确地把课程思政教育列为重要的培育内容,对提高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帮助。道德的含义就是通过社会舆论、人内心的信息等来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作为规范。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法规意识等高尚的品质,教育大学生们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要团结互助。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走向多元化,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在新时代,教师更需要意识到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就高校思政课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推行“四史”教育,不仅是落实党中央政治任务的基本政治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高校思政教育同“四史”教育联系密切,二者本质属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契合度较高,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行性。鉴于此,本文应从课程化、活动化与立体化等维度入手,助力“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提升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必然之举。关键在于明确高校思政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领航地位,发挥思政课的领航作用。高校思政课领航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了“何以必要”的问题。思政课能够领航课程思政,是由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所决定的,回答了“何以可能”的问题。构建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方法引领、师资队伍引领于一体的现实进路,回答了思政课领航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推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水课”泛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足等现象,基于OBE理念以项目为载体、线上线下相融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方式融入、软硬环境融入、教学评价融入、OBE理念融入及课程思政融入等,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改革实践表明“五融”铸就“应用型金课”成效显著,是解决知识增量而学时下降困局之利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学生面临诸多的诱惑和挑战,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文章立足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而具体探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董晴睛 《人才瞭望》2017,(14):77-78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注重高校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间有着目标上的相通相融性和相互的助推作用,鉴于此,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同样需要在思政课中渗透伟大精神。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在于能够自主为人民服务,自觉实现高原的精神目标。本文立足孔繁森精神的核心,结合孔繁森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现状,制定新时代背景下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优化,帮助大学生深化对孔繁森精神的理解,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提升教学实效和研究深度,通过创建真实化的教学场景增强课堂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期中国走向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阶段性目标总结和指导意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人才、促进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举。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遵循教育以人为本、内容专业系统、体系自我革新进步等原则,要精细化筛选思政内容、打造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多元化渠道齐头并进,以更科学、高效的方法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内涵要义在广大青少年中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4.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教育是“大思政”背景下“思政+就业”工作要求使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职业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资源。脱贫攻坚精神和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就业活动内容、就业帮扶机制、创新创业平台上具有一定融合性。本文基于此提出融合策略:打造“三段多课”贯穿式课程体系,承载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创建“多元化”就业活动内容,阶段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构建“双向”就业帮扶机制,导向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搭建“学校+乡村”实习基地,定向式融合脱贫攻坚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内容之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滋养。在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以及长征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基础上,正确选择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接待业”是一门针对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四大核心必修课之一。本文旨在总结过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结合旅游接待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如何通过构建学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以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旅游接待业”的教学创新;也希望借助教学创新,将思政与专业课相通相融,进而点燃学生们的思想火花,使课程教学不仅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线,更能在思想传递和精神引领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大学俄语》课程是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俄语人才过程中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是开展新时代高校俄语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文化自信视域为背景,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俄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三条路径,即“以教师为育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养、《大学俄语》教材为内容主体的课程思政‘二次开发’、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结合教学案例展开具体讨论,以求不断优化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8.
培养仁心仁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高校的根本职能。这也就要求医学高校进行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既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又需要保证各专业各课程之间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本研究课题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下,抓住专业的育人“主线”,形成了课程育人“主体”,精准融入了本课程的思政育人“话题”,借助课程思政资源库,进行高职医学混合式“金课”建设的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通过提高网络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网络思政教学模式、加强网络思政课程建设等路径实现,以全面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20.
开展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对于深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认知、唤醒留学生对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的情感,身体力行传播中国发展经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以留学生医学汉语课程为例,对思政教育融入留学生医学汉语课程进行路径探索,提出一是要挖掘思政元素,强化留学生认知;二是综合教学叙事方式,深化留学生情感;三是由意动付诸行动,实现人际传播;最后以《医学汉语》第3课为例,设计思政教育融入医学汉语课程教学,为同类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以提高留学生思政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