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可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竞争,其建设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始终是成渝党政协调工作中的“纠结”和“困惑”所在。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顺利进行并实现“一极一源”统揽性目标和“两中心两地”支撑性定位的重要保障。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放思想,以观念创新和思维转变实现精细化设计,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囿于"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城市本位思想,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呈现出"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节点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仍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强化区域合作所形成的潜在增长空间尚未被有效挖掘。2021年正值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五周年,建议应当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板块协同;三是要主动谋划成都与上海联动"沪成河",打造新型城市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3.
易淼 《西部论坛》2021,31(3):72-8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就成渝地区发展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使得成渝地区呈现特有的发展历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探索新时代双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重要引领,以及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当前,成渝城市群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成...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可以帮助突破地域性限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CRITIC综合赋权法计算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DE),运用双重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飞速提升的状态,天津和冀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较快,北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2)京津冀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并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当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余川江  邓玲 《江淮论坛》2012,(4):37-44,193
了解各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有助于细化分类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战略。采用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四大经济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范围内各行政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地区划分为三大类型,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人均GDP特征、优势产业特征、影响因素相关性等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类别特征。依据类别特征,最后提出与不同类型地区相适宜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2011—2019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区域数字化能促进该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数字化层面,数字经济对低渗透融合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中高水平地区;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只有中等水平的城市,数字经济才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促进作用。(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善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服务业扩张的“鲍莫尔病”现象,虽然数字经济改善了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却不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朱洁西  李俊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31-42+156-15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激发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赋能效果,已成为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具体效应及中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其作用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2)相对于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显著。(3)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整合地区经济、推进国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1989~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渐进改革、梯度开放的发展策略导致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制度创新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利己"策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趋同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差异扩大。因此,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稳步推进各地区的服务业集群建设,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20年8月19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和云南大学联合主办了"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围绕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合作机制与路径、经济合作创新模式、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县域层次开放与合作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一致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推进贵州省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贵州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战略上,贵州通过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推动毗邻地区长远发展;在发展路径上,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边缘地区中心化、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深化产业协作分工、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凝聚"共同体"意识、构建政府联席机制等措施落实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具体通过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和推动低空经济等经济形态赋能毗邻地区创新发展;在生态方面,着力用好生态优势,保生态存量,提生态增量,创生态变量,从特色资源和产业入手,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毗邻地区绿色发展;在县域治理方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规范化贸易通关政策,挖掘特色文化等,促进毗邻地区县域开放发展.  相似文献   

11.
提高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对创新效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间的中介变量;不但本区域数字化能显著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而且本区域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增长;当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比较高时,会增强数字经济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增长都会促使相邻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快速增长;在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逐渐下降。因此,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发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对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赋权法,对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位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各区域综合得分时序变化明显,西南地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其中,山东、广东和河北等省域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有所下降。(3)从各区域创新要素得分看,中部地区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浙江省创新产出效率较高,内蒙古、河北等华北省级区域的创新贡献水平不断提升。(4)各区域应通过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措施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可云  项目 《江淮论坛》2012,(1):19-23,30
通过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连续5年GDP总量的空间分析,发现其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联系,进而通过计算GDP平均增长率的Moran散点图来识别这些城市的类型。根据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安徽省各地区可分为高高聚集、低高聚集、低低聚集与高低聚集四类,进一步将上述四类地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考察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表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差异不断缩小,空间分布上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和增速上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特征显著。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机理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分别是横向东中西三大地区和纵向南北方两大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除中部地区外,覆盖广度差异是全国及其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内源结构性因素中覆盖广度差异、使用深度差异和数字化程度差异对全国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作用强度依次降低;外源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科技水平差异均是影响全国及分区域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各要素差异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扶贫效率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差异进行分解,并运用Moran’s I指数对各地区金融扶贫效率的空间相关情况及空间关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扶贫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并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区域总差异在2012年以前主要体现为区域间差异,之后则受区域内差异影响较大,单个区域中,以大西北地区内各省差异最大;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聚集效应,且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此外,相邻地区间还存在较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应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把握区域差异特点,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王玉  张占斌 《东南学术》2021,(5):129-138
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但区域一体化在打破要素流动障碍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要素错配,作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数字经济崛起,能否改善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推动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2010-2018年中国7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指标,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关系,并探讨生产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相反哈长、中原、成渝一体化水平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发展将抑制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一体化水平,但能促进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创新、环境一体化水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关系的中介变量,但劳动力配置不平衡与资本配置不平衡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发展会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不平衡,增加资本要素配置不平衡.因此,如何降低区域资本要素错配是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科技经费投入角度对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对中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科技经费投入水平对各地区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科技经费投入因素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正向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是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及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分别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程度的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东部地区断层性领先,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产业区域协调性相对较高,东部、中部多数省份已初具规模,但数字融合与数字发展环境除东部地区外仍有较大缺失。因此,要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地区问题;加大政府引导、扶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跨界人才,带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大成都经济圈的内涵与作用(一)经济圈的涵义。经济圈或称经济区、经济地带,是一个交换、生产等经济活动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的区域。经济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同于行政区划,往往是跨行政区划的。一般说来,经济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它的辐射功能下形成的,而这个辐射功能是超行政区域的。例如,按照成都目前的经济辐射和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现状,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内江等地区的一部分。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是全方位的,往往形成一个圆形的、经济密切连结的地区,因而称为经济圈。当然,圈不是几何学3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