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随着我国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又一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基于此,介绍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就业形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探讨了几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以期能促进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亟需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形式的需要,我省许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都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又具备相关商贸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达沃斯论坛外语服务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达沃斯会议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调查大连几所主要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将现实中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会议的需求与当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在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大学外语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与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国际活动中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则偏重于培养应试型和理论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4.
张磊 《人才瞭望》2016,(16):96-98
结合云南省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从云南省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云南省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合理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实践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水平等改进措施.旨在使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学俄语》课程是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俄语人才过程中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是开展新时代高校俄语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文化自信视域为背景,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俄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三条路径,即“以教师为育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养、《大学俄语》教材为内容主体的课程思政‘二次开发’、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结合教学案例展开具体讨论,以求不断优化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涉外法治人才是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熟练的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爱国情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本文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广西民办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生源差异、培养模式、机制体制方面的困难,同时提出广西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地理条件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培养,最后提出从人才培养路线、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构建涉外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梁素文 《人才瞭望》2016,(8):241-24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助力河南经济腾飞的主要载体,作为内陆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在参与全球经济过程中势必会扩大对口译人才的明显需求.基于外语学科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口译教学为切入点,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双师型"等方面对地方院校的外语教学展开讨论,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晓铮 《人才瞭望》2016,(16):98-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这种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中,外语型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各地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此,以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京津冀区域合作趋势深入探索综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其目的在于改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使命,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桥梁和催化剂。本文着重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今人才市场上最吃香的当数“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也因之而纷纷开设“复合型专业”;有的大学(如上海大学)利用学院性质不同优势(如下属有文学院、工学院、国际商学院),在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尖子,学院之间相互交换,作“复合型”培养,取得一定效果。 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复合型=1+1”或“1+1+1=复合型”模式,而应是指:某一门专业+外语精通(或计算机精通);若是某一门专业+外语较好+计算机较好,似乎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更令各单位“争抢”,如果仅仅是“1+1”即:一个学生同时兼学两门专业,人称“双学士”,可是,这种有“双学士”身份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用人部门发现:外语水平、能力一般,又大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互联网+”新形势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高校要及时转变服务理念,结合互联网思维,拓展就业服务载体,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才智.人事人才》2019,(23):144-145
改革开放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虽成效斐然,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为经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助力。为"互联网+"的资源占有、信息交流性、技术兼容性和内容转化性提供了可能,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培养经管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改善和创新教学实践。新一轮经管教学实践改革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教学平台,做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课上课下结合""过程考核与实践结果评价相结合",努力做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具备医学背景、商务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白祎花 《人才瞭望》2022,(21):59-60
<正>在新媒体出现和大数据不断发展的新时代环境下,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在当前社会的重要需求,进一步加大大数据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艰巨使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当前高校在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需要高校对此不断进行努力和创新,探索当前时代背景下培养大数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坤 《人才瞭望》2016,(10):201-202
理工科院校依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在外语课堂中发挥文化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复合型能力.基于此,分析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理工科高校英语教学在兼顾传统语言教学工作的同时,促进理工科专业的深入研究,达到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  相似文献   

16.
华鸿燕 《人才瞭望》2021,(10):14-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是一种新的秩序观、价值观乃至新的哲学.我省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顶层设计,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专业稳度"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最终更好地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商务英语能力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关键,也是考核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笔者基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能力的构成特点,进一步探讨高校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许多高校为英语专业开设或增设了二外法语课,然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对学生全面的交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击中了当前二外法语教学的软肋。如何对高校二外法语课进行改革,成为当前法语教师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教书、育人又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所以,全面分析现阶段高校教书育人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教书育人的主要策略,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对促进地区或者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以及刺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细化,急需培养出一批知识产权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教育资源和教育基本情况,应建设符合知识产权要求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创新建设,提高科技发展的脚步。然而对于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需求,涉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