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要想公正地对待现代通俗文学,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放在同一平台上,既要看到两者在文学上的共同点,又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去除成见、用心公平,把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等区分开来。现代通俗文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精华,又包含了相当的糟粕,把握通俗文学和整个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通俗文学的演变规律,借古鉴今,才能清楚现代通俗文学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通俗文学作家满足读者需求,迎合读者心理,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互动。读者是通俗文学的市场,市场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重视读者接受的视角无疑是矫正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史超 《东岳论丛》2022,(10):75-80
与同时代的其他通俗文学作家相比,张恨水的小说展现出特有的社会空间,这不仅体现为张恨水以写实的手法对当时中国社会城市生活现状的真实再现,也体现为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肮脏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批判。张恨水的创作在一众通俗文学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高峰”,根源于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及其特有的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社会经验和现实关怀与其长期供职于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报业的工作不仅使张恨水有机会直接接触大量真实的社会新闻,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真实的素材,也使得张恨水相较于一般作家来说有着更为广泛的交际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状态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更使得张恨水深谙一般读者的兴趣点,能够在顾及阅读趣味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更能迎合一般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刘玉芳 《船山学刊》2010,(2):192-195
张恨水作为"新旧交替"过渡时代的文化人,立足于传统文化,以大量的通俗文本,精妙的演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忧世忧国的儒学情怀;同时,他又紧跟时代,精进不已,以西洋文明作为改良传统之妙方,倡导"中西交融",探索新技巧,使他的小说呈现新旧合璧、雅俗共构的美学特质。他在对传统与现代、消闲与责任的清醒认识中,建构了一条通往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道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现象与民族审美文化程仁章张恨水作为我国现代文学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他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是当他的一些主要作品问世以后,真可谓风靡一时,很快便会形成一股张恨水热。如他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缘》在社会上的销行量,是任何一部现...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北海 《江淮论坛》2006,2(2):171-173
张恨水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通俗小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张恨水小说有两大显著特征,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以发展现代通俗文学创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6.
上海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和汪伪政权控制新闻出版,操纵舆论导向,制定了严格的文化统治政策,致使上海出版业的发展异常艰难。面对扭曲而狭窄的生存空间,粉饰太平、大众需求的通俗文学创作引领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促进了现代文学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期刊合理地利用上海商业文化生产机制,依托广阔的市民阅读基础,乘机巩固并扩大了通俗文学阵营,并由此催生了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运营模式的通俗化与商业化。同时,张爱玲、苏青、关露等通俗文学作家也积极迎合上海特殊背景下的商业出版机制,与通俗文学期刊相辅相成,在互动中谋求双赢,最终促成了出版机构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7.
周沙 《天府新论》2004,(Z1):181-182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但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其小说的价值曾经遭到无情的质疑,甚至否定.在今天多元化的文学话语时代,当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批评观标准去重新审视张恨水的小说时,就会发现其作品具有进步的社会价值;从接受美学角度观照张恨水的小说,所得出的结论更佐证了其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木青 《江淮论坛》2014,(5):169-174
张恨水从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和真实性,同时保持了通俗小说重道德批判的品质,体现了建构理想人格、企求社会稳定的愿望。张恨水将现实写真与浪漫传奇相结合,让读者在情趣描述中接受道德启迪。但在左翼理论家的批评声浪中,他淡化了自己的写作个性,挤压掉所谓非写实的因素,从而限制了自己艺术才能的发挥,这是过于强调写实文学功利性从而桎梏作家审美趣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是通俗文学的兴起与繁荣。我所说的通俗文学,包括了通俗小说、传奇故事、通俗传记文学、通俗纪实文学、各类民俗传说、通俗谣谚、笑话及其他一些通俗文学作品,而以通俗小说为主。它们兴起的势头十分猛烈,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1.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过程中,中国现代雅俗文学或是更接近西方的现代观念、或是显现出对于传统道德人格的亲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了一种共生互动、互补对话的关系。精英知识分子对于通俗文学的大力鞭挞,显示了他们对于精神超越性的追求和反封建的思想;通俗文学作家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调,则质疑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普世化的合理性,从而凸显了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文章以《猫城记》和《八十一梦》为例,透视启蒙与民族认同视野下的雅俗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13.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5,(6):125-128
传奇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从张恨水、老舍、张爱玲到冯骥才、林希等作家创作了新时代的市民传奇,充分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学醇厚久远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蒋益 《船山学刊》2000,(4):66-70
一所谓言情小说,当指以男女情爱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发轫于明末而盛极于民初。在数百年的发育过程中,它孕育出了《玉娇梨》、《玉梨魂》、《广陵潮》等惊世之作,更以《红楼梦》为巅峰雄视文坛近两个世纪。民国初年,文坛几成言情小说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情不成小说”的形势,作家们在情字上大做文章,一时间苦怨奇幻、哀惨谐趣诸般情感铺天盖地,徐枕亚、吴双热、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被公认为“此中圣手”。五四以后,世风大变,观念日新,言情小说的主题与模式遂失去了生命力,它需要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17.
神鬼魔幻、灵怪奇谈的神秘文学创作始终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一脉,甚至在高扬提倡"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文学时期也未曾消逝。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表现散落乡野民间的神秘文化,不仅呈现了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加强了作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风味,而且借此深入社会历史底层,审视并分析古老文明影响下的国民性格;沈从文则通过对湘西社会巫楚文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天地淳朴自然的敬畏和对原始美好人性的赞美,为反观和反思现代社会文明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源;而徐訏和无名氏的通俗文学写作更倾向于传奇体验和审美感受,在离奇的故事讲述中表现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体现了文学对神秘主义文化的借鉴和发挥。本文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神秘小说创作的研究,考察他们对神秘文化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把握,从一个侧面深入启蒙知识理性对历史、社会、文明、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31-1941年期间,张恨水“鸳蝴”小说被频频搬上银幕,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下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性价值。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元叙事”的自反性探索,众多电影公司对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发起了有声片的突破性尝试,如联华影业公司推出的《银汉双星》、明星影片公司的《啼笑因缘》等。张恨水一系列小说被各电影公司导演不断改编并推向银幕,这一文学改编电影的现象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转型、上海“孤岛”电影时期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沦陷”时期,不断展现出通俗剧适时性价值与银幕生命力,在情爱叙事的感伤现代性下折射了女性形象的“越轨”特点。其中,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中的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跟随时代而调整的适时性特点,集中体现了女性命运截然不同的走向,反馈出文化保守主义下“犹疑”的评价标准和社会转型下“滑动”的价值选择;此外,还依据不同时代的女性站位适时而变地呈现出从鼓励到规训的过程。在民族形势严峻的特殊历史时期,张恨水作品的“银幕化”现象彰显了在革命电影叙事文学背后隐藏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市民的整体风貌与广泛的社会现实。在“通俗”外衣包裹下,其作者意识与社会呼吁借用银幕得到了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动.后现代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使学界对通俗丈学等边缘文类进行重估和定位.台湾文学研究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类,肯定台湾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应做刻板划分,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市场化与大众化,一方面是通俗文学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表现人类的精神、理想与追求的严肃文学在通俗化的大潮中自我失重。一些严肃文学作家或转而加入通俗文学队伍,或双管齐下,以俗养纯。特别是在近几年,这种做法已成为不在政策优惠或保护之列的所有严肃文学出版单位的唯一出路。纯文学出版物拉下的亏空,只有靠俗文学出版物的盈利去填补。另外,纯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俗文学的生产、销售方式去操作纯文学的创作与传播,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学创作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媚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