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健全就业文化体系和丰富大学生就业文化,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显得突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地对大学生就业文化的要素结构进行分析探究,着力提升学生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以达到促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教育的兴起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且影响不断扩大,形成的多元化发展平台拓宽了学生就业认知和渠道选择。作为文科类大学生在新文科背景下寻求职业发展新方向,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尤其关键。本文以文科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的职业规划发展进行探索,与我国目前的文科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探究遇到的挑战、问题以及可供参考的实际建议,分析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使文科类大学生焕发新的生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进而为我国文科类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提供一条可以参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顾亚莉 《人才瞭望》2017,(10):126-127
笔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开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将体验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策略,为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陈忱  房立洵 《人才瞭望》2017,(20):88-89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供给侧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为高校深化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了方向.笔者在分析供给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供给侧思想指导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叙述了电类专业课“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现状,深入推进课程政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立德树人”在高校的根本课题。本文以河池学院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为对象,对新工科背景下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讨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新工科的要求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本文通过探究如何运用课程思政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为目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首先介绍课程思政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如何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具体操作步骤。最后对运用课程思政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及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药学生精神品质塑造的过程中,高等药学学府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利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渠道增强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附加价值,提高药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网络时代大众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在全省不断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大量高技能数字人才越发显得迫切。对于高质量人才来说,在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数字经济梳理和人才培养调查,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了数字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途径,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河南省数字工匠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通过对目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措施,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数字赋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如何培育时代新人、增强思想引领和提升实践育人的问题。本文探讨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关注数字赋能背景下培育时代新人,尤其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次,数字赋能背景下,思想引领的作用更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在数字赋能背景下,实践育人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教育,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当前,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制定因应之策,推动劳动素养培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社会工作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形式也日趋严峻。因此对于今天的高职院校而言,帮助学生培养其职业素养、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学生的基本培育导向,已经成为办学、教学能否成功的根本问题。只有注重落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与适应能力,从而帮助高职毕业学生应对严苛的社会就业形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真正应对就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今天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缪志刚 《人才瞭望》2023,(14):22-24
<正>近年各大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提升,该发展趋势下社会就业岗位却未能以相对应的趋势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频发,甚至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种“慢就业”趋势,导致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社会稳定发展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造成了冲击。此外现阶段众多高校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知不到位,采取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在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方法、学生就业素养培育、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客观不足,更加重了学生就业负担,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优质人才输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在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并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较强独特性、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与替代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称。它主要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等要素构成。高校和高校毕业生往重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养.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地方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正在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三大职能之一,本文以京津冀经济圈为背景,对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服务地方经济,合理进行人才配置为目的,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城乡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基础条件和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难题。笔者通过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原因的综合分析,阐述建立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探索性建议,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促进工科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共同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可以促进工科学生家国情怀、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深入分析了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总结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并提出课程思政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促进课程思政和工科课程的融合发展,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分析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对策,有效引导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以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刘云轩 《人才瞭望》2023,(10):24-26
<正>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做好毕业生毕业方向规划与就业指导,是实现高校大学生理想价值和奋斗目标的关键要点。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积极性不高、其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符以及缺少职业规划等问题,是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